冬天里的神話——“巨榮指法”劉菊榮醫師治療腦癱幼兒吳小凱康復紀事
1958 2021-08-25
“小暑大暑,非蒸即煮!睂τ诮裉斓奈覀,度過炎熱的盛夏不成問題?墒谴┰降揭磺Ф嗄昵暗奶拼汲情L安,盛夏的日子不好過。
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研究表明:我國古代歷史上出現過四個溫暖期,其中,唐代就是最熱的時期。那時的長安,夏季異常炎熱。杜甫寫過“飛鳥苦熱死,池魚涸其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詩人王轂《苦熱行》更是嚇人:“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
當時在長安有一個“文學社團”,叫大歷十才子,據《新唐書》載:十才子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有的版本中還有李益。
古代對于作品風格相同的文學家,往往會并稱,有兩人并稱的,有三人并稱的,還有八人并稱的。這十個詩人并稱的就十分罕見了。他們都是唐代宗大歷年間的詩人,詩歌多寫個人生活經歷,宴飲酬唱,游山賞水,創造出了大歷詩壇的清秀幽美,并留下了不少交游記錄的詩篇,所以人們才給了他們這個美譽。
十才子詩才出眾,在詩作中還透露出他們的一些避暑良方。
筑個小院,避暑納涼,是錢起的辦法!侗苁罴{涼》一詩以此感懷:
木槿花開畏日長,時搖輕扇倚繩床。
初晴草蔓緣新筍,頻雨苔衣染舊墻。
十旬河朔應虛醉,八柱天臺好納涼。
無事始然知靜勝,深垂紗帳詠滄浪。
李益在自家享受習習涼風時,突然想起好友苗發和司空曙,不知他們是否涼爽,就寫下了《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一詩: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長安城南有個避暑勝地慈恩寺,這里靠近曲江,寺里遍植古松修竹,清寂幽靜,登塔還可沐浴涼風。唐代新中進士,均在大雁塔內題名,人們在這里乘涼,還可以沾進士的雨露。
李端和苗發,在暑熱難當時,尋幽覽勝,來到城南的大慈恩寺,度過了一個難得的清涼日子。李端感慨萬千,寫下了《同苗發慈恩寺避暑》:
追涼尋寶剎,畏日望璇題。
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
樹閑人跡外,山晚鳥行西。
若問無心法,蓮花隔淤泥。
李端在詩中化用典故、舊詩及佛典,虎溪、蓮花均信手拈來。同時,清涼之意亦隨風潛入,如蓮花一般,清純絕塵。盧綸和崔峒也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來到慈恩寺避暑,真是不謀而合。盧綸詩情勃發,寫下一首《同崔峒補闕慈恩寺避暑》:
寺涼高樹合,臥石綠陰中。
伴鶴慚仙侶,依僧學老翁。
魚沉荷葉露,鳥散竹林風。
始悟塵居者,應將火宅同。
詩中描述盛夏長安人家猶如火宅,可見當時長安炎熱之甚。
當時京城的權貴之家,有較好的避暑條件。李端等與宰相元載、王縉交往密切,他們多有出入相府的機會,自然得到很好的乘涼機會。因此,李端寫下了這首《奉和王元二相避暑懷杜太尉》一詩:
艱難嘗共理,海晏更相悲。
況復登堂處,分明避暑時。
綠槐千穗綻,丹藥一番遲。
蓬蓽今何幸,先朝大雅詩。
除了這首避暑詩之外,十才子們也多有與元王二相的唱和之作。崔峒、錢起的同題《詠門下畫小松上元、王、杜三相公》,韓翃有《奉和元相公家園即事寄王相公》,耿湋《春日寄元校書郎伯和相國元子》,司空曙《早夏寄元校書》以及盧綸等數十首唱和詩。通過這些詩可以看出,李端等大歷十才子,與當時的宰相元載、王縉的交往很密切,這也許是元、王二人多次推薦十才子的原因吧。正因為有了二位宰相的鼎力相助,十才子的處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紛紛出任朝廷的職務,給他們“京漂”的生活增加了些許保障,他們才能有吟詠唱和的機會和空間,某種程度上說,十才子地位的奠定,也與元王二人傾注心血是分不開的。如此看來,這豈止是到宰相府去乘涼的區區小事了。
他們寫的這些避暑詩,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具有了解唐代百姓避暑生活的史料意義。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7日 16版)
編輯:紅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