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初: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2159 2021-07-28
編者按:近日,由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主辦,中華佛教文化院、香港觀音講堂承辦,旭日慈善基金、安達國際贊助支持的佛學與人生智慧系列之(二)——從“六倫”關系看家庭價值觀之建構,在觀音講堂舉行。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資深媒體人屈穎研,資深媒體人楊子矜,就“六倫”關系看家庭價值觀之建構話題展開對話,分享了從佛教的道理中如何處理和提升人際關系、家庭關系。
文字實錄如下:
主持人楊子矜小姐:Hello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我們這個講座。大家都知道,在疫情下,我們對家庭有更多的關注,從而呢,家庭關系、人際關系,亦都成為現在社會討論的一個焦點。那么,今天在因緣結合之下,就有這個講座的誕生了。今天很開心為大家請來的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
寬運法師:大家好,阿彌陀佛!
楊子矜小姐:還有我們的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屈穎妍小姐。
屈穎妍小姐:大家好、大家好!
楊子矜小姐:等一下我們會進行對談,讓我們從佛教的道理中,怎樣去提升對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的修為。其實方丈法師,我知道“六和”講的都是人際關系,那可否和我們說說什么叫做“六和”呢?
寬運法師:其實佛教非常重視人際關系,我們每次傳戒的時候說“僧集否”、“僧已集”、“和合否”、“已和合”。就是要“和合”,只有“和合”的關系,我們才能做很多事情。所以佛教講“六和敬”,首先,“身和”就能同住,“口和”就無諍,“意和”就同悅,“見和”就同解,“戒和”就同修,“利和”就同均。從“六和”開始,只有和合了,我們每個人要跟自己和,要和其他人和,和大自然還要和,跟有情也要和,佛教講的就是重視“和合”關系。
屈穎妍小姐:法師,我們聽聞,佛教有一個叫作《善生經》,里面有講到“六倫關系”,那么這個“六倫”和“六和”有沒有關系呢?
寬運法師:有關系的。首先他說一個人,一個善男子、善女人要從“善生”,“善生”就是一切從善開始。佛教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首先人要從“善”開始,“善”首先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當然,如果“五戒”還要不飲酒。但飲酒是“遮戒”,首先要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才是善男子。
屈穎妍小姐:現在很多人都飲酒,怎么辦?
寬運法師:但是酒,它是“遮戒”,它是糧食做的,沒有生命。但你過量了以后,你行為上就失控,所以佛教說要控制自己。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但是“六倫關系”又是什么來的呢?
寬運法師:我們中國人講“五倫關系”,先有天地,后有男女。有男女就有了夫婦,有了夫婦,就有了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種種的“五倫關系”。佛教是在“五倫”基礎之上,其實佛教講的是“六倫”關系,他比較立體,他說東、西、南、北,還有上和下,這六方的關系都要處理好。
屈穎妍小姐:啊,那是不是每一個方向都有指定的一些意義?東邊是什么?
寬運法師:當時有個名叫善生的人,聽了他父親的話,他很聽話,父親讓他拜,他早上沐浴更衣以后就東、南、西、北、上、下都拜。拜什么他也不知道,他父親也沒有講,是個婆羅門,沒有內容,他就聽話。佛就說了,要給予他內容,但這個內容是有條件的。
他說東、南、西、北、上和下,東邊比喻什么呢?東邊比喻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南邊比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西邊比喻夫與妻的關系,北邊比喻親族的關系,下邊比喻雇傭的關系,上邊就是宗教(僧與俗)的關系了。
屈穎妍小姐:這樣就“六倫”了。
寬運法師:“六倫”的關系。
楊子矜小姐:我們看見“六倫”呢,這個《善生經》里面還有講到“四結行”,“四結行”又是什么呢?
寬運法師:“四結行”,剛才不是說了嘛,我們自己不能去醒悟。善男子,就是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就是“四結行”。這是一個善男子、善女人必須做到的,你做不到這個根本就不行。所以這個“善”一定要從自己做起,這是我們身體的行為。
屈穎妍小姐:所以中國人有句話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一就是“修身”是嗎?那么我們怎么樣“修身”呢?尤其是現在這個現代社會,那么多手機的影響,那么多人的影響,或者那么多媒體的影響,我們怎樣可以自己修身或者教我們的下一代修身?
寬運法師:佛教說身、口、意。“身”就是身體,身體就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就是從身體的行為。“口”就是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就是口業。“意”業就是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癡。身、口、意都要做得好。但是控制我們的是我們的心,“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其實佛教就是“心法”,因為我們“心如工畫師”,都是“唯心所造”。身體的精進不是真精進,心的精進才是真精進。從哪里做起?從心做起,心影響我們的行為。
屈穎妍小姐:所以我們做父母,首先要自己做好自己!
楊子矜小姐:等一下我們都會詳細講下家庭關系,比如說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什么都有,那么我見《善生經》里面還有一個叫作“四處”,“四處”又怎么解釋呢?
寬運法師:“四處”就是我們一個精神上的,因為人分為“身體”還有“精神”。首先一個人,“道當少欲、多欲非道”。欲望要少,欲望驅動著我們,迷失了我們本來的這種心性。所以我們現在就說,迷了就是眾生,悟了就是佛。其實主要是欲望太多。第二是什么?我們有時候瞋,“瞋”就是別人好了,我們自己心里頭難過、妒嫉。
楊子矜小姐:憎人富貴!
寬運法師:對,這也是現代人的一個問題。另外就是恐怖,我們很擔心,例如社會事件的時候,一看到口罩我們就恐怖,是不是?就引起了我們內心的那種恐懼;蛘呶覀儞乃劳,我們怕黑暗,我們需要光明。所以,佛教讓你不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另外,我們很多時候疑惑,“疑惑”就是對真理不了解。佛教說覺、正、凈,首先“覺”,覺而不迷。“正”,正而不邪。后面是“凈而不染”,這是一個境界。
屈穎妍小姐:哇!好厲害!
楊子矜小姐:但是有時我們都覺得,譬如我們不可以貪、瞋、癡,不要有太多怨氣。但現在這個社會真的有很大的怨氣。屈小姐時常都有很多文章,都是去評論一下(社會怨氣)的,那怎么樣才可以做到平衡呢?大和尚。
寬運法師:佛教說身心無憂、身心自在。要從“少欲知足”開始,欲望太多以后很難滿足。另外,我們要閑靜,不能喜歡太多的聚會。還有就是我們自己不知足,其實我們很多煩惱,就是需要和想要拿不到平衡。其實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太多。
屈穎妍小姐:對!想要的太多。
寬運法師:另外,我們比較得太多。我們老是比較,不是和我們以前比較,老是跟好的比較。所以現在很多人煩惱了,怎么煩惱?有宅的憂宅,沒有宅的還憂宅。香港住的問題很重要,有房子的想大一點、多一點,沒有的就想擁有。所以,怎么拿到平衡?這政府有責任,社會也有責任,我們自己也有責任。這是屬于共同的責任,這是共業所感。
屈穎妍小姐:剛才法師講到,我們很多人都是想要和需要其實是差很遠的,或者我們喜歡和人家比較,不是和自己比較。尤其是我們做父母的,尤其這個年代很喜歡比較,你有小朋友的話,你見到隔壁的那個(小孩),咦!進到大學了哦!你這個還不行,或者是成績差一點。很多比較,我們怎么去控制這種比較的欲望呢?
寬運法師:其實,佛教有很多好的例子,就是讓人家如何達到平衡。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假如現在好,因為他前半生的努力,多生多世的累積?赡苓@樣的人又不一樣,現在不好,他可能是前半生的努力不夠,多生多世累積的善因善果不足。但是就要求了他,佛教說“如是因,如是果”,你沒有種因就想要這個果,那是不行的,佛教一切都講因果的關系。
屈穎妍小姐:所以我們有時候,剛才子矜姐都說了,我常常都要寫很多文章去講現在的狀況。好像整個社會有很多的怨氣,很多年輕人都有很多怨氣,但是我又覺得,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換另外一種心態。是不是可以努力做好自己,去改變它,將自己變成一個這個世界的人。好像佛家所講的,你自己都可以成佛的。
寬運法師:佛教講擔當精神。我們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是大愿,普賢就是大行,觀音菩薩就是大悲,文殊菩薩就是大智。一即四,四即一,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智慧。佛教說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只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其實每個人都有這個智慧,但是我們現在都是外求,沒有反聞自性,自己的能量沒有把它發揮出來。
屈穎妍小姐: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佛的。
寬運法師:都可以成佛的,眾生可以成佛。
楊子矜小姐:成佛的中間都要經過很多的修煉。那么我看到還有一個叫做“六損財”,這個又是怎么樣呢?“六損”是哪六損呢?我們都要知道。
寬運法師:其實,佛教說一個善生,家庭要過日子,你要好好過日子。佛教都有“八正道”,你要有“正業”。“正業”,首先你不能去天天喜歡喝酒,喝酒就損財。也不喜歡人們去賭博,老是去賭博,不務正業。也不喜歡你放蕩不羈,天天游蕩,不務正業。也怕你迷于逸樂,我喜歡做什么,我迷了,玩物喪志。
有時候“惡友相得”,朋友很重要。佛教里說了,你找的什么朋友?有四種朋友。有的是“有友如花”的朋友,“有友如稱”的朋友,還有“有友如山”的朋友,“有友如地”的朋友,后面兩位就是好朋友。如花的,花開就是朋友,花落就不是朋友,這個不是好朋友。另外還有“稱”就是天秤,每天都要衡量重量,這個不是好朋友。所以,我覺得選擇朋友也重要。
另外就是懶惰,我看子矜一天也是很忙碌吧?我看你也是!聽說你一天休息時間很少,是嗎?有的時候只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每天要寫幾份專欄,又做視頻,還是自己獨立去做,你也是個很能干的獨立女性,這六種(損)與你沒關系。
屈穎妍小姐:謝謝!謝謝!
楊子矜小姐:現代的社會,大家都崇尚喝喝酒,喝杯紅酒啊什么之類的,還有游戲,每個人都玩手機。“放蕩”這個詞語,可能有些人都喜歡(喝酒),可能有些收斂了,但都會去一些喝酒的地方,比較放松,不至于放蕩的。那么這些(喝酒)應該如何衡量,或在現在的社會演繹呢?大家要怎么樣去理解呢?
寬運法師:其實酒,佛教說它是個“遮戒”。酒是糧食做的,它本身沒有生命,只是你喝了酒,醉了以后,迷失了你本性,但是適量的,在家人適量的喝點酒也是可以,為了身體,為了應酬,但是不能過量。
佛教都有個“度”,這個“度”很重要。當然,很多人喜歡賭博、喜歡游戲。游戲也是一樣,娛樂可以,或者你把它作為終身職業也可以,好過每天你沉迷在這里頭,不務正業。我們中國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看你很多關注這些家庭,如果子女是這樣,每個做父母都會心痛,你說是吧。
另外,“惡友相得”,選擇朋友選擇不慎,這也不行。當然懶惰是不行的,你怎么看?我覺得你也是專注(手機),佛教雖然是古老宗教,佛教講契理契機,你有什么樣的看法呢?
屈穎妍小姐:我覺得香港人,其實現在,尤其是現代社會,最難做的就是脫離手機。無論是小朋友玩打機也好,或者我們大人工作也好,有時候真是工作需要拿著手機,我們怎樣去控制自己和手機的關系,我覺得這個是我們最大的疑惑。
寬運法師:聽說人已經上癮了,一天看手機,有人做了一個比較說有人300-500次。人家說不見了太太沒關系,不見了丈夫也沒關系,不能不見了手機。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
寬運法師:但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手機不記號碼了,家里的號碼也不知道了,朋友的也不知道了。我們以前起碼記幾十個電話號碼,雖然說手機,人工智能這是一種癮啊,人會上癮。所以我也提出來我們如何自己同自己相處?自己同人家怎么相處?同友情怎么相處?同大自然相處,還有和人工智能怎么相處?我們不能給人工智能牽著走,不能讓它控制?茖W給我們帶來方便,我們變成奴隸了,那不行,就是有所節制。
楊子矜小姐:這個希望在佛教的道理里面,我們可以慢慢的去體會。首先我們要正視的,就是我們的“六倫”關系,只要我們把關系理解清楚了,然后,在溝通方面也加強了,可能我們就可以遠離手機了。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
楊子矜小姐:“六倫”關系,剛才大和尚說了,六倫關系就是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位。其實,六個方位,包括了不同的關系。那么東方就有父子,西方是夫妻,南方就是師生,北方就是親友,上方就是僧俗,下方就是雇傭關系。
我們不如逐個關系,請兩位盡情討論一下,法師也幫忙多給一些在佛經里、佛教里,可以令我們生一些智慧出來,怎樣去處理。我們的第一個關系,不如講一下東方的父子關系,在佛教是怎樣理解的呢?
屈穎妍小姐:父母、子女關系。我想問一下法師,因為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形容小朋友叫“七星伴月”,就是一個小朋友里面,旁邊圍繞著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再加上外傭,七個人圍著他生存、生活。他眼眉動一下,別人知道他,你肚子餓!你冷!很多人去噓寒問暖。變成他一直都很自我中心,他沒有想到大我、大局,因為他不需要想這些。
從小到大這樣長大的小朋友,在香港很多,或者是整個世界現在都很多。我們做父母的如何令自己不要落入這個陷阱?這個關系是存在的,就是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外傭真的在這里,怎樣令他們可以在一個這樣的環境底下長大,但又沒有那種只知自我中心的心態呢?
寬運法師:這個呢,就看到香港現在出生率明顯下降,F在香港的一個家庭只有0.8個小朋友。
屈穎妍小姐:哇!一個都沒有!
寬運法師:一個香港的婦女只有平均1.22個小朋友,F在整個世界上,澳門、香港、臺灣,韓國、日本、新加坡,整個的出生率都在降低。
屈穎妍小姐:有些人寧愿養貓貓、狗狗。
寬運法師:香港聽說有75萬只寵物,貓和狗就有55萬只。很多人選擇不結婚、遲婚,結婚以后不要小孩,這才是面對一個整個社會的問題。其實我認為剛才你說了,怎么拿到一個平衡?但平衡很重要。我們不能過分的寵愛小朋友,因為他將來要面對人生,將來他要獨立,他不可能在溫室里成長。將有一天他要去大自然,要去面對人群的時候,我們怎么去面對呢?
所以,培養小孩子獨立也很重要。忍耐力很重要,有的時候,我們不能過分溺愛,對他好,有時候應該放在心中。很多時候我們把這種關系,因為一個小孩,剛才你說“七星伴月”,有的時候我們把他當作朋友了,他突然做錯的時候,又覺得我們是父母,中間這個角色對換,有時候很難適應,這也實在是做父母有父母的責任。當然,做父母的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中間拿到這個平衡非常重要。
屈穎妍小姐:對!真的,我們常常忘記,很多家長喜歡稱呼自己的小朋友為“我老細”(我老板),其實這個就是沒有了尊卑。我常常覺得,小朋友的身邊一定會有同學、有朋友,他們不缺朋友,但他們反而是缺乏一些長輩去教導他們怎樣前行。
寬運法師:“長幼有序”,它是有序的。“敦倫盡份”,這個敦倫盡份就是每個人,你說“閑邪存誠”,這都是我們一個父母教導子女最重要的。佛教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也是教導。父母要有責任,子女還要有責任!渡粕洝防锞驼f,每一樣都有五個責任。
楊子矜小姐:但是現在大和尚你說的“長幼有序”,他們覺得是有序的,只不過是將小朋友排在第一位而已,不是將長輩排第一位。因為他們覺得現在出生率太低,小朋友太少,所以就覺得要把最好的給小朋友。
你剛才說要磨煉,要有毅力去面對這個社會的困難,現在父母真正想的就是,我就是不想給那么多困難給我的小朋友,我就是希望他們未來的日子很歡樂、很幸福、很安樂地生活。我要賺很多錢給他們,讓他們的日子過得舒服,你覺得這樣想對不對呢?一般父母都是愛小朋友的,很多人的出發點都是這樣。我不想小朋友受苦,我有什么錯呢?
寬運法師:我想這個給屈小姐答一答吧。
楊子矜小姐:屈小姐你怎么看呢?
屈穎妍小姐:其實“愛”有很多種。當然你可以愛,但是“愛”也有限度,就是不可以溺愛,剛才大和尚都說。其實每個人都想,做父母一定是想將最好的給小朋友。然而可能很多父母,尤其是他自己經歷過苦難,或者經歷過辛苦,他更加不想他的小朋友經歷這些辛苦。所以我又覺得,其實人是需要一些挫折,是需要辛苦的。如果你一帆風順的話,其實你的人生是有缺憾,亦都不會完美。而且你有時候,真的會遇到挫折,是會有問題的。
所以有時,譬如我自己的經驗,譬如我的小朋友學走路,她們一定會跌倒。當走著、走著,站不穩,就一定要跌倒的。我有三個女兒,記得我大女兒小朋友的時候學走路,她一跌倒,我就立即去抱起她,唉呀!沒事了,唉呀!不要走了!我抱你走啦!或者是我拖著走!你有沒有事?唉呀!流血!不要走了,不要走了,我背你吧。那么,我發現這個大女兒她很容易哭,受很小的傷,她就會覺得好大件事。
但是我后來第二個女兒、第三個女兒,我就用第二個方法。她走的時候,!又跌倒了,每個小孩子走路都會跌倒的。但她一跌倒,我就走近去,誒!有沒有弄到?有沒有受傷?看一下腳動不動得了?走不走得?有沒有弄傷骨頭?哦沒事,起身走兩步給我看看?梢园,能走啊,繼續。
其實,我覺得我們做父母的反應,就是小朋友的反應。所以,我覺得從小到大要給他們學習一下,經歷一些跌倒、挫折、受傷,他們長大后才會強大。這件事是我們從小開始給他的經驗。
寬運法師:這個我非常贊同屈小姐說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每個人都不容易,既然他已經出生了,他就要面對將來的東西,不能父母把他都包辦了。所以,有的東西他必須要面對,就讓他去面對。
屈穎妍小姐:對,其實就像法師所說的,他越早去面對這些挫折,將來他受到的傷害越小。
寬運法師:就算我們保護,我們不能保護他一生,只能保護一時。所以這個保護,中間拿一個平衡,這一點非常重要。
楊子矜小姐:我們有時候看到,每一個小朋友都會成長,都會踏出這個社會。人人都是家中寵兒,如果大家都被保護得太好,當他們踏出社會大家相處的時候,又由誰保護誰呢!
屈穎妍小姐:是!
楊子矜小姐:所以,甚至婚姻也是。因為離婚率高,可能大家都是獨生子女,我為什么要忍讓你呢?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忍讓過任何人,我爸爸媽媽都要讓我。所以就一言不合,甚至是很小的事,他們可能很容易就會選擇離婚,這個都是其中的一個現象。
楊子矜小姐:剛才我們說,這個父子是東方,有一種叫“五事敬順父母”,我們雖然有時覺得,唉呀!會不會好“老土”(過時)!現在講這些。但是我們都是需要知道的,是不是?就是怎么樣敬順父母。尤其是譬如說我和屈小姐,我們屬于中間的這一輩,我們上有高堂,下有小朋友。有小孩子,我們都要做好自己,做一個榜樣出來,怎么樣去做呢?大和尚,“五事敬順”是怎樣做的呢?
寬運法師:因為我們說了,東、南、西、北、下和上。人家說“先有天地,后有男女”。男女就有了夫婦,所以把父母排到最重要的位置,每一樣都有五條。作為一個子女,首先你要做到什么呢?要供養自己的父母。“無乏”,就是不能缺少,這是你必須要能孝養父母,要供養他,讓他衣食無憂,這是第一個條件。
“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你做什么事,要跟父母說一聲。因為父母愛惜子女,他心有掛礙,你必須要滿足這一個小小的條件。你跟他商量,先跟他講,他說父母所為是正確的,你“恭順不逆”。你不能老是“一言九頂”(說一句反駁九句),這個不行。
“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他正確的指令你不應該去違背。要聽話,聽教、聽話。因為父母是最愛子女的,首先他出發點都是愛你,是入骨徹髓的那種愛。有的父母干了一輩子,有個延續,你不要斷他正業,他做什么職業希望你延續。這也是古代的時候,作為一個子女,必須要做到這五條。雖然好像說,今天是不是不合時宜?我說有參考價值。你看怎么樣?《善生經》里是這么說的。
屈穎妍小姐:對呀!對呀!我記得我小朋友還小的時候,我外出和一些朋友吃飯,我的小朋友打電話來問我,媽媽我可不可以打開雪柜拿冰淇淋吃?我說好吧,你吃完飯就拿吧。我朋友就和我說:你的小孩這么沒主見,拿冰淇淋、打開雪柜,都要打電話來問媽媽?我說是啊,這個規矩一定要有。這個規矩,做父母的一定要定下來。你定下一個規矩,她以后一生都會習慣,以后她長大有什么事都會問你,遇到什么困難都會找你。我覺得這個規矩,我們從小一定要定,這個也是我們做父母的應有之義。我們也都一樣,都是因為父母定了規矩,所以我也學我的父母,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寬運法師:我也很贊同,因為首先我們價值觀來自于家庭、來自于父母,這是很重要的。第二是來自學校。第三來自于社會。到社會已經復雜了,社會就是個染缸。起碼來說,父母有父母的責任,子女有子女的責任。其實《善生經》里頭,父母也有五項責任。作為一個父母,你生兒育女了,首先你要“制子不聽為惡”,就是不能讓他做壞事,這是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要“指授示其善處”,告訴他人生正確的方向,這也很重要。你“愛他一定要入骨徹髓”,要非常愛自己的子女。接著是“隨時供給所需”。另外,到適當的時候要給他去婚嫁、嫁娶,這個做父母也有責任,給他找個好的對象。
楊子矜小姐:不用你找的啦,大和尚,他們會自己找。
屈穎妍小姐:我想問一下大和尚,現在香港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地方。很多西方的觀念來了我們這一代,或者幾代人,西方的那種觀念就是和中國人不同。我們長大了,自己有自己的家庭,我只在圣誕節、感恩節才會回家,找爸爸媽媽,不會供養父母,覺得我和父母吃飯要“AA制”各付各的。香港也會有這種風氣是結合了西方,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會不會很“老土”(過氣),還在講這種。
但其實我又覺得,始終我們是一個中國人的社會,有些中國傳統我們是要保留的。但是我覺得我們供養父母和照顧父母,這一個是我們中國人不可以缺少的。
楊子矜小姐:所以我想問屈小姐,譬如,剛才你說供養父母,我們聽見很多父母都說,唉呀!小孩不用養我的,我都不指望他養我。
屈穎妍小姐:誒!不要講這些話,我常常覺得不要講這些話。
楊子矜小姐:我想聽一下你的意見,因為我自己就一定不會講,我一定會跟我的兒子說“你一定要養我”。
屈穎妍小姐:“你一定要養我”,是呀,我覺得做父母的千萬不要講這些話。因為這個就像大和尚所說的,是家庭一直傳下來的價值觀。因為我爸爸、媽媽在我小時候,也是這樣跟我說,說你長大了,你們出來賺錢一定要給錢家里,不一定要養父母,但要給錢家里。
所以我記得,由我第一份工作直到我結婚以前那份工作,我都是把一半的工資給到家里。我們每個子女都是交一半工資給家里,不是說只給爸爸或媽媽,是給家庭。你也有開支的,你要煮飯、交電費等等。所以我覺得我從小到大,我都會和我的女兒說,我一開始工作就會給家里錢。因為你在這住、在這吃,家人照顧你,其實你需要負上這個責任。不是給錢的問題,是責任的問題。
所以我常覺得,不應該常說:“誒,不用指望他養我!”我覺得這些價值觀,一定要從小到大講給他聽,你一定要供養父母。這件事我覺得是中國人的傳統,不可以遺失的。
楊子矜小姐:是,不錯,我贊成,非常贊成!所以我永遠都說,你一定要養媽媽的。
屈穎妍小姐:是!你買到一間大屋,記得叫我們一起去住!
楊子矜小姐:沒錯,買間大房子給我住也行。
寬運法師:其實在儒家思想也說,我們不但要養,犬馬都要養,養還不夠,還要孝、還要順。這個孝順很重要,這都是一個做子女的責任。
楊子矜小姐:大和尚,你講到孝順,其實現在也有一些觀點說,我們可以孝,因為我們要孝敬父母,但是我不能順。我孝敬他可以,但是我不能去順從他。這個怎么理解呢?“順”是怎么理解的?就是你說什么,我就是什么嗎?
屈穎妍小姐:就是說假如父母做錯事或者講錯事,要不要順?
寬運法師:其實佛教也有,如果父母真的做錯事,你可以解釋;蛘,我們自己不吃飯。你這樣的話,父母他愛你嘛,他就不做惡事了。但是父母“正命”不能違背,他正確的指令,你故意說,我只能孝不能順,這個不可以。孝必須在“順”的基礎上才能叫“孝”,你孝沒有順的話,怎么叫“孝”?很多人只是“孝”沒有“順”,“孝”的基礎上就是“順”。
屈穎妍小姐:嗯,對!我覺得,做父母最難的就是怎么樣將我們的價值觀承傳給下一代。尤其是現在,剛才都說了,是一個很自我中心的年代。我就想起佛經里面有個“盲人打燈的故事”,我覺得這個對我們父母都很有啟發。
寬運法師:這個故事講得非常好。他說有一天這個盲人,晚上打著燈去走,別人路過了說,唉呀!你是個盲人打燈干什么呢?對你有什么好處呢?他說首先我給人家照亮,起碼你不撞倒我。人家說,對人家好就是對自己好,一個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的話,你做得好了,你自然依報好,前提就是你正報好。你正報好,你依報,你的環境自然就好。
這個人孝養父母,我們愿意和他做朋友。唉呀!這個人打爹罵娘的,我們對他就遠離。所以你正報好了以后,你所處的環境,人家對你的態度就完全轉變了。
楊子矜小姐:我們看到,如果你是個善心的人,孝順父母的人,也是一個為他人著想的人,福報就會好了,種下了善根。那么另外,六倫關系,剛才說東方就是父母關系。南方是師生關系,這個師生關系,我現在講起來,就過去的一段歲月里面,我們覺得師生關系也都十分的惡劣了。但是在佛教的角度上,怎么去闡釋師生關系呢?大和尚。
寬運法師:其實佛教以前,我們中國人是沒有學校的,以前是“私塾”。佛教里,以前寺廟就是學校。像道觀也是學校,學習的地方,因為以前沒有學校,這是現代教育才有學校這個情況,F在是公有了,全民教育了,所以政府出錢。以前作為一個學生,要負責老師的費用。
古代的時候,首先你要“給侍所需”。你給了還不算,你還要照顧他、侍從他。給的時候,你上我下,作為一個學生是謙卑的。第二要“禮敬供養”。禮敬,對老師要尊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禮敬開始。禮敬還不夠,還要“尊重戴仰”,以前我們叫夫子或者叫先生。韓愈都說了,他不但幫你能夠解惑,還能夠授業,還能夠傳道,老師有老師的責任。老師有教導,你必須要“敬順無違”,老師的話你要聽。接著是“從師聞法,善持不忘”,不能上課的時候隨隨便便,老師的話你要好好聽、好好學。所以作為一個學生有學生的責任,這在佛陀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當然現在教育和以前不一樣了,現在的這種師生關系也不一樣,我也聽到說是學生要選校長,學生要選老師,這個有點好像顛倒了,是不是?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
楊子矜小姐:甚至在學校里面,可能有一些學生也叫老師,就不叫老師了,可能直呼其名。因為可能大家都覺得(關系)拉得比較近了,甚至可能有些老師自己也會說,你不用叫我老師了,你叫我Peter、Nancy就可以了,大家親切一點。不知道屈小姐認不認同呢?
屈穎妍小姐:是的,我也不認同這件事。我以前曾經在浸大教了六年書,我開始進入課室的時候,在黑板上寫了我的名字,同學的第一個問題竟然是問,老師我們怎樣稱呼你?我就說,叫屈老師或者Miss Wat了。但是因為原來他們一直習慣稱呼老師的英文名,或者甚至是“花名”(昵稱),覺得這樣親切。但是我覺得如果連這個名稱都沒有了的話,他們更加會忘記了那個師生關系。
就好像大和尚所講的,其實師生的尊卑關系一定要存在,我才可以教到你。如果大家是平等,那我教不了你。大家平等,你就不會聽我講的。而且有一件事,很多時候現在的老師會很著重,和學生是朋友、平輩的關系,我覺得這件事都是要值得斟酌。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其實剛才大和尚講,學生要做好學生的責任。老師有沒有做好老師的責任呢?老師都要做好自己為師的責任。
我覺得有一些東西,有些地位、有些身份是一生的。譬如老師、醫生、校長,這些地位是一生的。什么意思?其實到你不再做這份工作,大家都還是這樣稱呼你的。譬如老師,你不做老師了,你可能去做生意了。但是那些學生見到你,幾十年之后,畢了業之后見到你在街上,他都會叫你老師;蛘呤莻校長、或者是個醫生,你不做醫生了,退休了,人家見到你都會叫你醫生。這個是跟著你一生的身份來的,所以如果你進入這行業做老師的話,你就更加要對得起這個身份。
寬運法師:老師有老師的責任,學生有學生的責任。老師也要做得好,學生也要做得好。做老師要“順法調御”,要了解學生,要契理契機。有的時候,學生你不了解他,怎么跟他去講課呢?我看屈老師你有經驗,怎么樣的“順法調御”?
第二是“誨其未聞”,講一下他沒聽過的。你要備課是吧?做老師要備課。“隨其所聞,令善義解”,跟他講完以后讓他理解,這也是老師的一個責任。佛說“示其善友”,因為以前,受教于父母,要不就是師長,師長有責任給他選擇朋友。有時候可能在家里不聽父母話,聽老師的話,所以老師也有責任。另外,“盡己所知,誨授不吝”,不要吝嗇,傾囊而出,你該說的,你都把它說出來,不要保留。
屈穎妍小姐:我們中國人有句話叫“克己復禮”。其實,我就覺得“禮”這東西,就是一個控制著整個社會穩定的一個教條。我舉一個例子,我去日本的時候,日本人在紅綠燈面前就算是紅燈,就算沒有車、沒有警察,他們都不過馬路的,他們都是站在那里等交通燈變色。后來我問一個老師,那個老師跟我講,因為那個老師在日本留過學,他說日本人他不是害怕法律,而他是尊重那支(交通)燈。這個是我們要有的一個心態,我們不需要用法律來框架自己,不是說(因為)有法律,那些事我才不做,其實“禮”,或者一些人間的規條,甚至是一些,尤其是佛教的一些智慧,其實都是可以規矩著一個人的行為。
寬運法師:其實,佛教也說到了,首先“法治”,法治已經是滯后了,疑點是歸于被告。
屈穎妍小姐:最好不要動用到法治。
寬運法師:會有道德責任,道德治法治之窮,就是法治做不到的需要道德。但是道德也不完整,他的內心世界你不知道。他可能做善事,為了更大的名聞利養。佛教說,你不能起心動念,想想都是罪過。他目的是希望你“表里如一”。就是有沒有警察也是一樣。
其實有的時候往往就喜歡貪點小便宜,覺得自己好像很厲害,我認為這個不鼓勵。是不是?我身邊有些人往往也是,司機有的時候也是,想快一點,其實我背后都會說他。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所以老師就會教他們這種。
楊子矜小姐:不過有些人又說,如果去到一個(社會),是我自己可以克制自己的行為,那通常是文明社會才能做到的。當一個社會還未達至那個文明程度的話,那是需要有法律去規范大家的行為。就是要告訴你,你違法我們就會抓你、鎖你、罰你。那么有些人,這個是其中的一個方法,用法律去規范大家的行為。第二,用這個因果報應去規范你。
屈穎妍小姐:人在做天在看,是嗎?
楊子矜小姐:曾經有一個水塘,很多人走去游泳,但那個水塘其實是食水塘。所以就豎立了很多牌子,警告了很多次,大家都沒有人遵守,都是偷偷地去游泳。有一次,就在那個水塘立了一個牌子“你家里的食水就在這個水塘”,結果就沒有人去游泳了,原來這是我家里的食水。就是說,原來規范你的行為,還有一件事,就是這個社會會覺得,這些事關不關我的事,如果不關我事,我就不理你的了,我就會不守這個規矩了。我有急事,我要沖紅燈,是不是?我已經看得很仔細了,他沒有想過,可能到時被危害生命的就是你自己了。
寬運法師:其實人呢,首先要“克己”。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得好一點。第二就是“慎獨”,一個人的時候,你也要一樣做,我們不單是做給別人看,但這需要個過程。很多人說,唉呀!這個人可能是裝的。我說也沒關系,“偽君子”偽久了變成“真君子”。從這個習慣慢慢、慢慢開始。社會就是,像魯迅都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人走了,我們朝著這個方向走。我覺得社會需要有法律責任、需要有道德責任、需要有宗教責任,每個人都有責任,演繹好自己。
楊子矜小姐:好!還有就是想知道,其實我們知道南方就是師長關系。例如,我是否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師長呢?我是年紀大一點,但是我又沒有什么學術成就,那我怎樣教得了人!怎么樣才算是一種“師”?自己要有怎樣的修為,令自己有更多的責任。
屈穎妍小姐:我又覺得“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是老師。
寬運法師:這一個是“言教”、一個就是“身教”。其實身教更重要,不單是言教。以前我們經常講的一個話“能說不能行,是國之師也”。你能說做不到,已經是國家老師了。“能說還能行,就國之寶也”,你就是寶了。我希望每個人都能說到也做到,這個社會自然而然地風氣就改變了,社會就進步了,社會就充滿和諧。
屈穎妍小姐:對,所以每個人從自己開始做起。
楊子矜小姐:從自己開始做起,希望每一個人做到,你自己的行為規范給到大家。作為家長,我是家長了,我們一直說,我們的家庭關系,對嗎?都會有個“表率”給小朋友,很多家長都覺得我都很難做到。譬如說我都有怨氣,我也會說臟話?赡芪乙矔诮稚“沖燈”(亂過馬路),那么家長和小朋友是不是,剛才是親子關系,我們現在是師長關系,可不可以都保持這種亦師亦友,亦是一個家長的關系?這個做不做得到呢?
寬運法師: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要拿個平衡,要恰到好處。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同的身份,可能很多人,像屈小姐,你又是人家的太太,又是人家的母親,又是人家的朋友,如果你有信仰,還是人家的弟子。每個人演繹好自己的角色,演繹得不好,我們就容易混淆了。跟父母關系也好,我們師長關系也好,其實我們都要演繹得恰到好處。但是總要從“謙卑”開始,“內心謙下,外行于禮”,人只要謙卑了就好。
屈穎妍小姐:只要有謙卑,就可以做好自己的角色。
楊子矜小姐:現在我們就說,比如師長他要“五事敬視弟子”。剛才大和尚有沒有講過,其中的一些,我也不太明白。就是“順法調御”,能不能給我們稍稍解釋一下?
寬運法師:佛教里有“三藏十二部”,它只是契理契機。佛陀成道以后講《華嚴經》,《華嚴經》是講給這種法身大士,講給菩薩聽的。如果是聲聞、緣覺的人,就如聾如啞,他聽不懂。那怎么辦呢?佛教說了,去到“鹿野苑”講小乘法。就講“苦、集、滅、道”,講“十二因緣”、講“三十七助道品”。“順法調御”,順著他的根基。上根的人,有的人是“聞即信受”,有的是“勤勸成就”,有的是“久化方歸”,有的是“不生敬仰”。根據每個人的根性,用不同的方法,就是“順法調御”。
你們在家里可能父母對小孩也是,因為你們了解小孩的脾氣秉性,順法調御。所以佛教也有,我們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教有“四攝法”,你想攝受一個人,未信的讓他生信,已信的增長,已增長的堅固,已堅固的讓他成佛。要順法調御,看他的根基在什么地方。他已經是一個大乘的根基了,你再跟他說小乘法,他就覺得“誨其未聞”,講他沒聽過的。我看你做老師就有這個經驗。
屈穎妍小姐:對!就是“因材施教”。
寬運法師:因材施教,對!佛教講“契理契機、因材施教”!
楊子矜小姐:現在很多人,都會讓小朋友去就讀很多興趣班,屈小姐你有三個女兒,當時是怎樣安排她們上興趣班?譬如她們不喜歡的那些你會怎么樣呢?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你上了之后就會喜歡,你有沒有這樣的想法?
屈穎妍小姐:我都是相信因材施教。而且我也相信一件事,現在這個年代,我見到很多父母怎樣教養小朋友,或者學校也有很多的活動給小朋友,F在出現一個現象,我覺得令這班小朋友,在無知的歲月里博學。什么意思呢?他們本來應該是童年的,應該是無知的,可能在幼兒園、小學,他們應該玩得很開心。多一點時間去做運動,和家人建立關系,和朋友建立關系,學會怎樣待人。但是他在無知的歲月里面,他們很博學,他們學小提琴、學鋼琴、學“三文兩語”、學跆拳道、學游泳,很多東西學。
結局呢?就是在博學的歲月里無知。當他需要博學,譬如到了大學的時候,他們寧愿選擇無知。
寬運法師:另外,都是“技能教育”。我覺得這個人小學的時候,應該是學著怎么做人,中學開始學著怎么做事,大學怎么學著做領袖。我們現在把很多的角色給他模糊了。所以我覺得,應該從幼兒園開始,小學、中學、大學,一路、一路怎么樣的延續,我們應該去反思一下,教育非常重要。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個國家的建立從哪里開始呢?從教育開始。啟蒙就是“啟蒙教育”,我們把啟蒙教育變成了傳授很多知識,如何恰到好處?當然,德、智、體、群、美,都得到合理的、合情的、合適的發展,這也是一個未來教育的挑戰。
屈穎妍小姐:是!我們常常說“少年強則國強”,其實小朋友應該不是這樣教那么多的技能,一定要去學那么多東西。其實這些東西可能他長大都可以學到的,為什么要逼他這么早去學會呢?
寬運法師:另外,這個“孟母三遷”環境也很重要,給他提供好的環境。假如說以前孟母的時候,開始去到一個做殯儀的地方,他老是在這里講生死問題。孟母覺得不行,給他就找一個商業的地方,還是不行。他老是講怎么賺錢,后來給他讀圣賢書的地方。這個環境,比如說“人之初,性本善”性都是善的,但“性相近,習相遠”,其實大家都差不多,只是改變他的習氣。
楊子矜小姐:經常聽到一句話,“不要輸在起跑線”,剛才屈小姐您已經說,為什么要學那么多東西呢?你不學,旁邊的人已經學了。就回到之前我們有個討論,比較。不能輸在起跑線,這個在佛教方面有沒有一些,思想哲學可以讓我們去參考一下呢?究竟能不能輸呢?這個輸贏又是怎樣的一個概念?還有家長會講,現在給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你就沒有一個快樂的成年。所以現在就先吃苦,先苦后甜,他覺得是這樣子,你們兩位可以討論一下。
寬運法師:我覺得讓屈小姐答。
屈穎妍小姐:我覺得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從來沒有一場馬拉松是起跑第一的那個能拿到冠軍。所以我們要記住,我們這條路很長。如果在剛開始的十幾年,就已跑到筋疲力盡,他連那個動力再跑下去都沒有,我覺得這個才是危險。
寬運法師:佛教也是,佛教講“三世因果”,我們現在好一定是前半生的努力,多生多世的累積,我們繼續努力將來好,F在不好的人也有機會,只是他前半生的努力不夠,多生多世累積的善因、善果不足,改過、懺悔,再繼續努力將來好。就是他把這個生命,把有限變成無限了。不是只有這一期的生命,成了無限。最后到成佛了為止,這樣就屬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佛陀就是我們的終極追求。
但從人格開始,好人、賢人。先做好人、賢人、圣人、羅漢、菩薩到佛,如果一個好人都不具備的話,跟賢人沒關系,跟圣人也沒關系,跟羅漢、菩薩,跟佛一點關系也沒有。
楊子矜小姐:最后我想回到一個教育根本的問題。究竟教育應該是家長的問題,還是學校的問題?因為,我們看到有些孩子們連牙都不會刷。然后家長說,為什么學校沒教你刷牙?老師就會說,為什么刷牙是我來教,不是家長來教的嗎?在家里教的嗎?所以現在好像大家都知道,我把孩子送到學校去,學校就應該什么都幫我把孩子教會了。老師說,其實有些東西應該在家里教的,對吧?所以這個又怎么看呢?屈小姐,你有三個女兒。
屈穎妍小姐:我覺得很多人都是的。一些媽媽,小朋友戒不掉用紙尿片,他學不會上廁所,戒不掉用紙尿片,那就讓他去幼兒園,去學校幼兒園就會戒掉用紙尿片了。其實我覺得現在是家長的責任和老師的責任倒轉了。剛才法師都有說過,做人、學做人,其實很多都是家長要教的責任。怎樣學做人,怎樣自理,這些是家長的責任,教知識是老師的責任。
還有一件事,其實我覺得也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就是環境的教育。其實教育應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實我覺得這件事,有些是我們改變不了的。譬如環境教育,我們很難改變它。學校教育,我們可以挑一些適合我們的,因材施教,適合我們小朋友的學校。但是家庭教育,是我們可以自己控制的。有些東西,我覺得我們自己,做父母要負起這個責任。
譬如你教小朋友刷牙,教小朋友戒掉用紙尿片是很麻煩、是很難的過程,但這個就是你做父母必須要付的代價。你不可以將這個責任和代價給別人去完成。你覺得我付錢去讀書(給學校),它就要幫我教會他。這件事,我覺得不是一個做父母應該有的責任,不知法師怎么看?
寬運法師:我也認為是這樣的,我們幾樣責任;佛教也說有幾樣責任,誰也不能取代。吃飯別人不能取代,去洗手間不能取代,洗澡(洗澡有人可以幫),這是你的責任。每一個人必須有一個責任,這需要自己做的,不能假手于人,人總會慢慢獨立。
楊子矜小姐:剛才說的是南方,我們有個“師長”的討論!那么去到西方了,西方就是“夫妻”的討論,夫妻方面,角度是怎么樣的呢?這個會不會是夫敬妻、妻敬夫,大家怎么樣相處呢?請法師和屈小姐和我們討論一下。
寬運法師:我覺得,大家要相互尊重,相敬如賓,每個人都要恰到好處。佛教里說,做丈夫的,首先要對太太以禮相待,相待以禮,這是第一個條件。接著是“威嚴不闕”,丈夫要有個丈夫的樣子。第三讓她衣食無憂,“衣食隨時”,你要娶太太,本身要有這個能力。另外,女性都有愛美的心理,“莊嚴以時”,她喜歡手飾、喜歡衣服。每一個女性出門的時候,都少了一個出門的衣服,還喜歡化妝品,你要滿足她小小的這種虛榮心。
最后“委付家內”,你要把這個家交給她。假如家里要裝修,床怎么放,衣柜怎么擺,這個事情,你就交給太太,她覺得這個家是她的,如果什么都是你操辦了,她覺得這個家好像是你的。所以我覺得首先作為一個丈夫,要具足這五個條件。
屈穎妍小姐:但是我們現在現代人好多時候,太太都出去工作,都是雙職的夫妻,變成可能很多家務,女人會覺得,我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務,家里又要我打理,好像好大壓力。
寬運法師:所以現在女性比男性辛苦,因為她有很多角色。在家里,男人需要的是太太,兒女需要的是母親。在工作上,你可能是人家的上司,也可能人家的下屬,人家需要的是個下屬,你可能是人家需要的一個上司,在職場上,她還一樣和男性競爭。
所以現在,女性受了高等教育,現在很多人不喜歡生小孩,他覺得現在女人地位也在提升,女性現在已經不同了。以前財富都控制在男性身上,現在女性地位也獨立?磧晌粋髅饺,我看屈小姐也好,兩個人雖然都有優秀的能力,丈夫都很優秀。你丈夫也是傳媒人,他這個是個醫生,但是你們每個人都獨立是不是,都很優秀。
你們經過了長時間不懈的努力,才有今天。像你有這么多人對你贊嘆,對你很多的關注,那就說明你在這方面有成績。
屈穎妍小姐:謝謝、謝謝!
寬運法師:做太太也有五項,太太也要遵守。要平等,丈夫做到了五條,你也要做到五條。
楊子矜小姐:好,我洗耳恭聽。
寬運法師:首先丈夫回家,你要“先起身”,對他的一個尊重,這是古代的時候,因為男在外,女在內。接著是“后坐”,他沒坐你不能坐,這是一種尊重。說話要“和顏”。接著就是“敬順”,因為他很辛勞。人家說了,以前有母系氏社會,也有父系氏社會,到了父系社會沒辦法,要尊重男性。接著是“先意承旨”,就是做什么事情,你要得到他同意。因為他很愛你、很在乎你,如果你做什么他都不知道,雖然他說很大方,其實人很難做到的。人就是人,人都是不能說是自私,只是他關心你。
楊子矜小姐:現在社會和以前傳統的一些講法,還有傳統的那種社會,他的整個家庭結構,還有男女關系的平等,現在我們可以說越來越平等了,它還是有了一定的變化。比如,你剛說,妻子要先起來這一點未必做得到。
屈穎妍小姐:比較難了。
楊子矜小姐:現在講起來會不會,比如說“后坐”,老公回到家,你要等老公坐下你才坐。這樣我覺得都未必會做到,是不是?還有“和顏”,因為我常常見到有些夫妻關系,其實他們用的方法,我不知是不是年青人的夫妻相處方法。他們會講一些比較粗魯的語言。但他們沒有事,他們是習慣,他未必是真心或者是怎么樣,或者甚至乎用更粗俗的語言。所以我們說有五點先生要遵守,另外有五點是妻子要遵守,會不會來到今時今日都很難做得到?會不會過時了?
寬運法師:我總覺得它有參考價值,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先起”是尊重,“后坐”還是尊重,F在我覺得,人類現在的婚姻是一個最大的挑戰。兩個陌生的男女相愛了,相愛以后,大家就要一起生活,生兒育女,生活一輩子,這是不容易的,F在人不像以前那樣,人家說“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小事要忍,大事要讓,現在也沒有忍,也沒有讓了,所以現在離婚率這么高。香港只有百分之三十六、七的離婚率,所以有的地方更高,F在因為相愛大家就會在一起,其實不是的。男女結婚,不單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庭的事,是兩個家族的事。
有支持的婚姻比較幸福,有祝福的婚姻比較重要、比較幸福。所以,我覺得如何都要大家相敬如賓,以禮相待,否則的話,容易出問題,F在很多人愛,很快又不愛,所以如何轉換角色,從愛情到親情,一路大家走來,幾十年相處,這個不容易。
屈穎妍小姐:對!我要記住大和尚講的,“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不要拗,不是法庭,不要拗。
楊子矜小姐:像屈小姐呢,這么有理論基礎。
屈穎妍小姐:所以很多人常以為我一定是欺負我老公,是不是常常在家里拗的人。我們絕對不會拗,其實我們很少、很少吵架。即使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大家就不會再講那件事。就像大和尚說的,我們不會再提這件事,不出聲也好,怎么樣都好,睡一覺就沒事了。
在我們家里面有一句話常常講,就是睡覺醒來就什么都不記得了?傊X醒來,昨天那些就算了,不要再計較,不要再又去挖出來講,這個也都是我們家里的家規。我覺得這件事真的很對,不是講理的地方。
寬運法師:我覺得,屈小姐這個態度非常好。一吵架時就不出聲了。佛教說,你有時候沉默如雷,有的時候不需要去說。你說了以后,反而大家就把這種關系破壞了。
屈穎妍小姐:對、對呀!因為你一吵架,你一定會想做最后我贏的那個,你講一句,我又要講一句,你講一句,我又要講一句,大家不出聲。
寬運法師:少解釋、少爭辯、少回應。我一直強調不解釋、不爭辯、不回應。我們做不到也要少解釋、少爭辯、不回應。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記!
楊子矜小姐:要記住,我不跟你爭辯,我不是怕你,我是愛你。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
寬運法師:這上升到另外一個層次了。
屈穎妍小姐:升華了。
楊子矜小姐:我禮讓不是怕你,是因為愛你,F在我聽到有這樣一句話,說我們做人有時候也是很兩面的。比如,我們在外面看到其他人,我們會尊重別人,我們也會和顏、和氣,然后也能包容。比如,在公司里面,有時候也能包容,但是回到家就忍不住了。
所以曾經有名人就講,如果你把這種關系,顛倒過來,比如,你在家里都可以忍一下,你在公司里面據理力爭一下,那么,可能整個的社會關系都會好起來,家庭關系也會好起來。所以為什么我們在家里,有時候最不能忍受呢?這個心里是出現什么樣的問題?
寬運法師:就是很多人把角色給混淆了。你的太太、你的丈夫只是你的愛人,不是你的親人,很多把他當做親人。你跟父母這是你的親人,和你的子女這屬于親人,這是割不斷的關系。今天他愛你,可以愛其他的人,所以中間保持著恰當的關系,相敬如賓這個很重要。很多人覺得大家熟悉了,無所謂了,其實這個永遠都要有所謂的。
屈穎妍小姐:對!是啊,父母怎么樣都會忍你的,是不是。
楊子矜小姐:愛是往下走的,我們的外婆很愛媽媽,媽媽很愛我。而且非常的容忍,包括我做了什么反叛的事情,媽媽都是很容忍的,也不會說跟我分手。
寬運法師:人家說丈夫、丈夫,一丈之內。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
楊子矜小姐:對呀。夫妻有時候沒好好相處的話,可能就會分開了,大家都不想互相容忍了。所以要學會忍的話,忍字頭上一把刀,心上一把刀。這個“忍”可以怎么去修行、練習嗎?
寬運法師:佛教有“忍辱波羅蜜”。佛陀有這么一個故事,以前都要托缽化緣,開始的時候都是年輕的一些比丘。當然了,有人說你這么年輕怎么不事生產?應該自食其力,罵這個比丘。還有罵這些比丘怎么樣呢?就是說,你看你的釋迦牟尼佛他也是拋妻棄子,這些人就跟他去爭論,回來就不高興了。佛陀就教誨他說,人家歡迎你的時候,你就很高興,人家批評的時候,你就不喜歡。不要把自己清靜的心、沉穩的心交給別人。首先我們自己一個人要懂得自己調節自己,自己度化自己,“自凈其意”。不要把平靜的心交給別人,每個人都應該保持平靜的心,這個很重要。
楊子矜小姐:非常好,我們要管好我們的心,我們要把平靜的心,不要給別人給搗亂了。所以有一顆平靜的心,有一個快樂的媽媽,就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楊子矜小姐:我們是東、南、西、北方,還有上、下。講講北方了,北方就是“親黨”為北方。“夫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等等,這個關系又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呢?大和尚。
寬運法師: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中國人是重視倫理社會的。人有時候,就像剛才說,先有了天地、有男女,自然就會發生這些和親族的關系。當然現在少了,都是獨生子女,沒有了叔伯、兄弟,也沒有姨媽、姑姊,都沒有了。但是將來的時候,有很多的關系要處理好。
我的方丈室有幅對聯,“應事豈圖有作意,為人不可無世情”。做人要懂得人情道理,做事就是要順其自然。首先你跟親族人要怎么相處呢?要“給施”,就是給他利益,你要利益這個親族。而且說話的時候都是善言,你的出發點一定要好,這也是個條件。
接著就是給他利益,給他好處。我們以前自己發財以后,就回到自己家鄉,這也是給親族利益。當然最好是同利,都得到同樣的好處,你得到好處了,也給他好處。最后是“不欺”,不要欺騙你的親族。首先我們自己跟自己和,自己家庭要和,親族還要和,和親戚怎么相處?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親戚,怎么恰到好處?這一點也很重要。
屈穎妍小姐:但是我們現在,剛才大和尚都講了,我們少了很多親戚,少了很多親戚關系。我們忘記了有一整串的親族關系在,我們怎么樣可以重新建立這件事呢?
寬運法師:因為,佛教也講“傳承”,我們是“天臺宗”,我是第46代教觀總持,這是我的傳承。傳承就是責任。我們中國人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你要立德、要立功、要立言,要光宗耀祖,光大門楣。首先你一個人的幸福,可能關系的不單是你的家庭,還有親族關系。就跟我們中國人的金牌,與民族、與國家,因為我們很多東西有關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所以我覺得,雖然現在沒有像以前重視這種榮耀,但是我們因為中國是封地,你帶著這一方的水土,這也是個根。我們都要尋根,我們根在哪里?佛教說了,根原來是在印度,現在根在中國。我們要有根,有了根,就有源頭的活水。所以人應該重視這個根,如果沒有根了,“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天雨那么寬,但是沒有根的草沒有辦法,因為你生命沒有根。所以我就覺得生命要有根。以前不是有《尋找他鄉的故事》嗎?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對、對!所以我常常想提倡或者推行一件事,讓小朋友去找回,去尋根!找回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其實我覺得每一個家族,或者每一個你上面的前輩,一定有他的故事。我記得我女兒,我三個女兒,她們在小時候,有時聽奶奶、外婆講故事,她們都說,為什么每個外婆、奶奶都說自己是千金小姐?
因為我們那一代的祖輩,她們很多都是從內地來香港。以前可能我有個大屋,我是千金小姐,不過現在來到香港,我就要做“工廠妹”(工廠女工),講這些故事。她們就,咦!每個外婆、奶奶都是千金小姐。其實我覺得應該推動一樣活動也好,或者比賽也好,什么都好。其實應該每一個孩子去尋根,去訪問他自己的祖父輩,或者是姑姐、姑婆那些輩。講回他們的故事,等到加深他們自己,就是對這個根的一個認同感和歸屬感。
因為那些是他最親的人,他會有興趣聽?赡苣阒v其他人的故事,他沒有興趣聽,但是講他自己外婆或者奶奶,或者是叔公的故事,他會很有興趣聽。我覺得這些,我們自己應該要講多一點。其實我們這一代人就很少講我們以前怎樣。和我們爸爸那一代不同,爸爸那一代有很多東西講。我們現在這一代,就很少和孩子講我們以前,或者是奶奶、外婆的以前。我覺得我們應該要講多一點,或者甚至給個機會讓他們去找回以前的故事,其實就是去找回那條“根”。
寬運法師:中國人講“慎終追遠”,我們這個根在哪里?找根。吃水還不忘挖井人,我們都有感恩的文化。有這種感恩,親族,你對他好,他也會對你好。佛教《善生經》里說了,親族首先讓你不放逸,就是你不能說,剛才說要“克己”,你不能放逸,這個不行。接著是什么呢?“勿放逸”是在過日子,不能失財。過日子、過日子,首先累積財富這個非常的重要。他說,不讓親族人恐怖,互相有支持。有的是以前戰火或者是有些盜賊,讓你不要有恐怖。
接著,跟你講的時候要“屏相教誡”,不要當面喝斥背后說。最好是啥呢?他說“常相稱嘆”,互相贊嘆,互相欣賞,其實這也是一種賞識教育。因為人都要有優點,我們現在很多人說,不是人家說的“隱惡揚善”。但是“隱善揚惡”,它顛倒了,道德的責任就顛倒了,其實傳媒有傳媒的責任。儒家都說,道德之上的言語,道德之上的政事,道德之上的文學,就是在道德之上。我們道德上不單是自己家族內的、家庭內的,以擴展到社會,都是應該在道德基礎上去做。
屈穎妍小姐:“隱善揚惡”,現在真是。
楊子矜小姐:強調了些不好的事。剛才屈小姐就有提到,我們希望多一點,去跟小朋友講一下自己以前的事,自己家庭以前的事,讓他對自己整個家族史,甚至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一代,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有歸屬感。我是非常贊成的。因為我也很慶幸,我的兒子很喜歡聽我媽媽講故事。我媽媽都會講給他聽,因為他們現在都念念不忘的,他們小時候怎樣長大呀!家里的石獅子有多大呀!我們會“拜山”(掃墓)的。“拜山”時就見到很多的親戚朋友,又會講回以前的故事,覺得是家庭的培養。
但是現在,剛才屈小姐提到的,其實他們在飯桌,或者是和小朋友一起的時候,很少講以前的事。有些小朋友好像不喜歡聽,又或者他以為小朋友不喜歡聽,而是父母是會很想將話題說,你現在做什么?你做了功課沒?你等一下想吃什么?講現代的事情。有些父母會覺得這樣,我和你的距離會近一點。
其實可以怎樣做呢?一些父母怎么去糾正他們的想法呢?怎么樣才讓他和小孩的距離近一點呢?我見到我兒子聽我媽媽和他講故事的時候,我也不覺得距離很遠。
屈穎妍小姐:是!我自己覺得,等于你和你的朋友相處。你和你朋友相處,你和他聊天的時候,只有你講,他只是在吃,其實你都很沒趣的,所以其實是雙向的。譬如我三個女兒,從小到大,我會覺得,如果我想知道你這個秘密,首先我要講一個秘密給你聽,才可以吸引你講一個秘密給我聽,就是你先有失才有得。
我通常都會講個秘密,講她們很有興趣聽的事。她們就會問,是嗎?是嗎?這樣就開始有興趣聽。我真的要講,不是亂作的,我不介意講我們以前的故事給她們聽。聽完之后,其實她覺得,你肯講你的東西給她聽,所以她們也會很愿意,將她們心里面的東西講給我聽。
寬運法師:這個分享也很重要。剛才也說了,你也說到,我們現在這個親族的關系,不單是互相的分享,我們中國人慎終追遠,在清明、在盂蘭、在重陽,不但對現世的人好,對過世的人還要好。所以我們中國人為什么重視傳統、重視倫理道德,而且這是一種傳承。就剛才你說的,把這個故事,把自己的心得,傳給你三個女兒。將來她們也會延續下去,這就是延續了這么一脈相承,中國人講的就是這個一脈相承。這個非常好,你也多一點故事跟我們大家來分享。
楊子矜小姐:不錯,其實我們說這個親戚關系,就好像我們三姑六婆要多點聯系,聽一下故事,我們可以加強我們的“根”,對自己“根”的認識。因為有了根之后,我們就不像浮萍一樣,我們的心會比較踏實,我們對家庭也有更多的歸屬感了。
楊子矜小姐:另外一個方位,我們剛才說東、南、西、北、上、下,下方呢,講的是外傭關系,就“雇傭關系”。雇傭關系有很多種,有的是你在大機構里面、企業里的雇傭關系,公司的雇傭關系。還有一個,跟我們非常接近,就是我們家庭里面的外傭姐姐。在這次疫情下,其實都請個外傭挺麻煩的,現在要跟她溝通起來都不容易。所以,在佛經里面,佛教里面說這個外傭關系,它叫“僮仆(主仆)關系”嗎?
寬運法師:對!其實“僮仆(主仆)關系”,也就是一個“雇傭關系”。以前叫僮仆,古代人都有侍從是吧?這個僮仆。其實首先他說,一個你是個雇主,現在就是雇傭關系。你要是個雇主,首先你“隨能使役”,就看這個雇員的能力大小,他是個做經理的,那你也不能做員工,隨他的能力。他沒有這個能力,你用他去做一個重要的崗位,那也誤己誤人。所以“隨能使役”。
接著就是“飲食隨時”,F在我們還是“出糧”,香港說你出糧了沒有啊。這個“飲食隨時”就是說你要讓他,人家說“皇帝不用餓兵”,是不是?你起碼滿足他。你是雇主嘛。滿足他這種衣食。人家說“衣食父母”,你要滿足他。
接著“賜勞隨時”。他有時候很累了,你要體諒他,給他休息。你不能了解這個員工,那你怎么可以用得更好呢?所以“病與醫藥”,他生病的時候,你要給他看醫生,給他吃藥,要恰到好處。當然現在香港是免費醫療了,但也是一樣,病的時候要得到適切的照顧。最后,該給他休息都要給他休息。
屈穎妍小姐:是呀,其實即是現在我常常覺得,尤其是在我們現今香港的一些家庭里面,一定會常有的雇傭關系,就是與外傭的關系。我又覺得,這亦是剛才法師所說的,我們一些責任,又是不知為什么會給了別人。一些價值觀的建構,教小朋友的責任,我們又會交了給外傭去做。很多時候可能因為雙職父母,爸爸媽媽都去了上班,外傭便負責照顧小朋友,但其實在照顧小朋友上,我覺得外傭最多只能負責家務上的事。許多小朋友的行為,其實都是要由父母負責任去管,不能太放手讓傭工去做這件事。
寬運法師:其實我也非常贊同。作為一個父母的責任,你愛他要徹骨徹髓,你要給他人生一些正確的方向,言教、身教你自己就是榜樣。你自己做不到了,有的時候小孩子,我們就聽父母說,怎么都很聽話。后來有時候為什么不聽話呢?父母言行不一致,他們就產生這種混淆、錯覺。
所以,我覺得父母一直要強調,你不能一會是朋友,一會又是父母,又變成一個警察。你自己一定把自己角色演繹的非常恰當,把責任要盡到。因為他的價值觀,就建立在跟你的言教和身教上。所以我也很贊同。
屈穎妍小姐:我很贊同法師所講。其實你請一個外傭回來是幫你做家務,即是剛才法師都有講到,是因才而用的,你是用來做家務,而不是幫你帶小朋友,或者教小朋友。教小朋友的責任,應該是要由自己來負責。
楊子矜小姐:我見一些小朋友,其實都是我們之前有提到了都是“小皇帝”。所以有時他們會覺得,姐姐你來即是幫我做家務的。再加上我又不知道是否有時候,一些家長對(工人)姐姐的言行﹑態度都不太好,出現了一些小朋友,非常不尊重外傭的情況。會不會最終受害的,或者不好的結果,影響到我們小朋友的心理成長呢?
寬運法師:這點很重要,我覺得互相尊重。佛教說“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眾生都是平等的。佛在《地藏經》里就說,他“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他給眾生的時候,他沒說我是佛,你是眾生,我高你低。他說是平等,親手給予。
我覺得,雖然說我們很多人是雇主,或者是主人,但是主人,在人權上是平等的。只是說工作的關系上,而且工作也沒有分高低貴賤,只是一個助理家務的角色。相處還是平等的,工作上是有分別,只是分工不同。
屈穎妍小姐:嗯,對!我很贊成大和尚所講。其實人是平等的,我們請她回來,其實那個職位叫做“家務助理”,其實他不是叫做“工人”,或者不是叫“奴隸”。我想這件事,我們做父母的要告訴小朋友。而且這個人并不是你請回來的,并不是你付錢請回來的。所以小朋友沒有權去使喚她,無權使喚這個(工人)姐姐的,因為這個(工人)姐姐是幫你做事。
寬運法師:我覺得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子女就慢慢、慢慢起到示范作用。當然了,關系一定要平衡。佛不但說雇主要怎么辦,他說雇員也有。也就是你這個“仆”怎么樣去做?首先你要“早起”,早點起身,這也是個條件。接著是“為事周密”,做事要考慮周全。因為你幫人家做事,要戰戰兢兢、誠誠懇懇,做事要考慮周到。“不與不取”,給你的你拿,不給你的,多一分錢也不能要,這也是個條件。
接著是“作務以次”,做事情一定有次第,輕重緩急要清楚。最后是“稱揚主名”,我們在哪一家,我們贊嘆哪一家。我坐小巴的時候,經?吹,到了早上星期天,工人之間就學雇主怎么罵他。我覺得,我們表面不罵,背后也不罵,大家和諧相處,互相尊重,相待以禮。我想這樣的一個和諧關系,好過他在你面前畢恭畢敬,走了以后背后就罵你。
楊子矜小姐:對、對!只要你做得好了,雇主做得好的話,“稱揚主名”,這個雇員就主動會去稱揚你,也不用你強求了。這個我們大家在雇傭關系里面,其實,也要處理得好一點。因為我覺得雇傭關系處理好的話,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家庭。你對工人姐姐她的態度給孩子學了,他學到了好態度、壞態度,他是你的一面鏡子對吧?你對別人好,你的孩子也學了,對吧。
你讓孩子學習做家務,去幫助姐姐做家務,這也是孩子學習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他以后有自己家庭的時候,就可以獨當一面,其實得益的還是家庭。我們自己也是公司里面的雇員,我們自己作為雇員的話,其實也都是要努力工作,不是只要求雇主對你好,又不肯去付出。
屈穎妍小姐:最重要的就是,我時常都要記著“設身處地”這四個字,你永遠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是他會怎樣想呢?
寬運法師:“事怕顛倒理怕翻”,我一直強調,幫人家就是幫自己,你幫到人家就幫到了自己,很多人就想,我有什么好處,其實你能幫到人家就幫到了自己,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我認為不論是雇傭關系也好,或僮仆的關系也好,現在講究“合約”,合約就是一種制度上保障雙方。但是,我們說了,又講理又講情,情理交融,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有情沒有理,有理沒有情,大家也是出問題。情理相融,這個就是好的一個關系。
楊子矜小姐:講得非常好,什么時候用情,什么時候講理,可能我們都要慢慢去參透一下了。
楊子矜小姐:好,東南西北上下方,我們最后講上方,說的是宗教。香港是一個中西合璧的社會,我們有不同的宗教,那宗教這一方面,對我們的生活有些什么的影響呢?大和尚。
寬運法師:我覺得首先人需要信仰,沒有信仰的生命沒有根,當我們彷徨的時候,當我們喜悅的時候,當我們面對生死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都有“愛別離”、“求不得”,都有“怨憎會”,都有“五蘊熾盛”的時候,有了信仰就幫到你。
我一直強調需要信仰,不論你是信仰佛教也好、基督教、天主教,或者是道教。有人說信孔教,孔教不是教,但是人需要信仰,沒有信仰是沒有根。首先佛教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第一步,作為一個佛教徒,你要“身行慈”,身體,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要行慈”,口不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念上也要行慈,沒有貪、瞋、癡。
還有,如果你是個佛弟子,“以時施”,就是他餓的時候給他吃飯,冷的時候給他衣服,恰到好處的布施。佛教講布施,要恰到好處。以前講“門不制止”,出家人以前是托缽化緣,到你家去你不要把門給閂了,F在我們不需要去托缽化緣。
我們都知道每一樣東西,比如說一滴水,都是行者擔來的,一粒米都是施主送來的。雖然不是說擔來、送來,這自來水,它也是施主付費的,所有東西都要處理的好。佛教說比丘叫“乞士”,什么叫“乞”呢?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你要乞食、乞法。出家人本身也要謙卑,如果一個出家人沒有謙卑了,不可以的。所以,每一個出家人還要謙卑。
屈穎妍小姐:法師,我常覺得當今現代人,他們信一樣事物,或者信仰,很多時候是很功利的。我想求某些東西、我想發財、我想考到好學校,或者是我都是想求一些東西,這件事你怎么看呢?
寬運法師:其實,佛教里是這樣的。因為我們中國人叫祖先信仰、功利信仰,就是求富饒得富饒、求長壽得長壽、求男女得男女,求官位得官位,我們這么去求,是功利信仰。佛典里說,佛不賜福也不降災,為什么不賜福、不降災?佛教是重視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然我們在沒有成佛之前,迷的時候,人家說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眾生。在迷的時候,你要相信,我們本身本有的功德力,你要相信佛菩薩的這種加持力,也要相信眾生磁場的感應力。但是首先你要自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佛教講“三世因果”。“欲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任何事都有因,因與緣的關系,也就是一個因果的關系。你不種因,哪有果呢?眾生是什么呢?“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他不種因,將來就沒有果了。你種因的時候不怕,種果的時候,果報現前才怕,所以,佛教讓你自己需要信仰,但是你要知道,你靠你自己,靠自己很重要。
屈穎妍小姐:所以有信仰都不可以只去求別人,自己都要做好自己。
寬運法師:求人不如求己嘛!
屈穎妍小姐:對、對!
楊子矜小姐:不能太功利,每每和人爭金銀錢財,你想要的東西,自己不付出這是不行的。我們宗教信仰可以令到一個人,我們常說精神上可以充實。自己可以在修行,對宗教信仰我們要做多少呢?是不是天天都要燒香,或者天天都要念經?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寬運法師:很多人燒香也不太懂,其實我們拜佛,心香一瓣就夠了。但是我們意猶未盡,“香由心生,心由香達”,香是由心生的,心由香達,因為“爐香乍熱,法界蒙熏”。飛煙裊裊把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他們是榜樣。人家說他是悟,我是迷,我對他是一個完美人格、完美的僧格、完美的佛格的一種敬佩。我們是“見賢思齊”,他們是榜樣。所以,我們的出發點是出于恭敬的心、虔誠的心、以謙卑的心,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楊子矜小姐:我們通常都會在一些特別的節日,也會去上香什么的。經常聽到有一些寺廟,高香多少錢一支等等,你怎么看現在的這些現象?
寬運法師:現在我要贊嘆一下,他們現在也“文明上香”,上一支香就好了;蛘攥F在很多寺廟只有供花、供水,它也是與時俱進,現在也是講環保,環保意識。我覺得任何事情是從凈化心靈,浴佛節,外浴大師,內凈自省,佛教是說通過外在,“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他是反聞自性。
佛教外在的不是最重要,但是我們內在才是重要。佛教說身體的精進不是真精進,心的精進才是真精進,要從心里做起。所以,很多人只是拘于形式了,就像我們拜佛,拜的一些形式,從功利信仰。其實我覺得,我們應該有正確的信仰,這很重要。沒有正確的信仰,我們變成求神拜佛,變成這種民間信仰了。我們應該超越這種,剛才說了,祖先信仰、功利信仰。
但是,佛教也分四個層次,一般人是“人生改善”,沒有想到“后世增勝”,也沒有想到“了生脫死”,也沒有想到“法界圓明”。“法界圓明”就是成佛,“了生脫死”就是脫離六道,“后世增勝”就是將來好。但是我們一般人都在圍繞著這個功利信仰,為什么呢?
1978年改革開放,我們中國人很多都一直貧窮,突然富裕起來,我們要的就是發財。但是現在才發覺到什么?其實發財也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當然發財是比沒發財要好,但是現在人不喜悅。香港人的財富全世界排到第8位,但是幸福指數就排到77位。所以我提出的觀點叫“喜悅人生‧自在生命”,從“喜悅”開始。
我們現在就是不喜悅,我們做什么都是為了喜悅,現在好,將來更好。不是說現在不好,我們要厭離,我們如何如何。當然了,將來好是我們的終極追求,活在這個當下,我一直強調當下都是最好的。因為當下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都是這么一個因果關系,F在做不好,有時候也是,我覺得我們出家人也要有本份,出家人也要有責任,出家人也有五種責任。
出家人的責任,很多人強調居士的責任,沒強調出家人的責任。一個出家人,首先你要教授這些人,保護眾生“不令為惡”,不讓他去做這些不好的事,這也是一個出家人的責任。接著是什么呢?“指授善處”,給他人生一個方向。接著是“教懷善心”,“使未聞者聞”。接著還有一些已聞的人,你要令他得到善解。“開示天路”,就是生到好的地方去。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責任,現在我覺得,不能強調信眾的責任,要強調出家人的本份。“弘法利生”是本份,他說我們對眾生是這么說的,他說佛菩薩只是個花果,眾生是根,你想枝繁葉茂,必須用大悲水饒益這個根,讓它有營養、有水分,這個根才能枝繁葉茂,開出好的花和果出來。所以,我覺得信眾和法師之間,要建立好的、恰當的關系。
屈穎妍小姐:所以我們要多聽大和尚講他的智慧,澆多點水。
楊子矜小姐:我想知,是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會比較開心一點呢?大和尚。
寬運法師:我覺得人需要信仰。因為我們人生里遇到很多問題,有信仰的,信仰可以幫到你。當然要有正確的信仰,如果沒有正確的信仰那很難。首先我們現在遇到社會上很多人,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怎么去解決?《善生經》里也說了,我們可能是畏伏、美言、敬順、惡友相得,這個“四怨如親”。我們有了信仰以后就能分辨,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這個也很重要。
因為我們現在有的時候真假不分,F在是龍蛇混雜,現在人家說這個是佛,明天那個佛,滿天神佛,也影響了很多人的信仰。所以,當然是我覺得我們出家人,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我本身就很慚愧,我德與位是不相配的,所以也在慢慢的學習過程,沒有,也要改過。
楊子矜小姐:我怎樣可以選擇一個適合我自己的信仰?
寬運法師:我覺得是這樣的,佛教讓我們信自己。你說,我信不過自己,信超能量。但是你得把身心靈交出去才行,是吧?佛教只是告訴你,你要相信輪回,你要相信因果,要相信緣起,這只是一般的。佛教還告訴你了,眾生可以成佛,那是平等的,你對待眾生要好,還要慈悲。其實他不會讓你從做一個善男子、善女人開始。佛教有五十二個階位,從一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就跟一個你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成佛是一個博士了。我覺得,從人格開始,完整的人格開始。如果沒有好的人格,其實什么也談不上。所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好的人格,這是非常、非常重要。
屈穎妍小姐:所以我覺得,我自己對佛教的理解,我最欣賞就是慈善心、包容,我覺得這件事是我們做任何人,就算你有沒有信仰都需要有的。還有“因果”也都是很好的監察著一個人的行為。剛才大和尚都有說過,其實用法律是一個最低的層次,最后的機會。應該要用“禮”,或者用“因果”,去控制著每一個人自己的行為。當你自己一個人在房間里面,你都可以對得起天地,我覺得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寬運法師:這個佛教也說,“水里扒龍舟,岸上有人看”,當然佛教里說一個戒,你守五戒,就有二十五個神明在保護你。如果你做得不好,那這個神明就遠離你了。但是我覺得就是,當然有沒有神明都好,我們對得起,不愧于心,你說是不是?表里如一,所以我覺得,有了信仰以后,你自然而然就會做一個從善男子、善女人開始。佛教是由“三皈五戒”到“八關齋戒”、“沙彌戒”,到250條的“比丘戒”、380條的“比丘尼戒”,后來還有“菩薩戒”。菩薩戒也有六重二十八輕、有十重四十八輕。就是按照你自己,剛才說每個人學佛有深淺,這不一樣。
其實我很主張“凈土三福”。“三福”里,首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以“行福”。就是在家、出家,首先你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再升華了,這就是“戒福”。“戒”就是“防非止惡”,你“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你行、住、坐、臥的時候,都要言端語端,你要做一個好樣子。
接著,你要做一個菩薩道,那叫“行福”,首先你要“發菩提心、相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進行者”,你做一個菩薩道,你具備起碼的一個“慈”。所以,我覺得“三福”就是我們一般做人、做事的一個座右銘;A就是“行福”,再升華就到“戒福”。最后,就是我們菩薩道的一個精神。每一樣都具足,從“行福”到“戒福”,到每一個都具足了,把“世福”也做好了,那這個人就完美了。
屈穎妍小姐:我今天就記住師父講的,好人、賢人、圣人,我先做“好人”,先做好“好人”。
寬運法師:這是基礎,如果一個“好人”都不具備,其他都談不上了。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對!
楊子矜小姐:好人、賢人。賢是賢慧的“賢”,我們也要做圣人。
寬運法師:接著羅漢、菩薩到佛。
屈穎妍小姐:這個太遠了,我先做好人。
寬運法師:這是個基礎。
屈穎妍小姐:對、對、對!
楊子矜小姐:最后我想問一下兩位,我們經常講佛教,好像是上了年紀人的,他們心中的精神依托。怎么可以讓年輕人也多點接觸到佛教,學習佛教的精神呢?
寬運法師:我覺得現在呢,佛教一定要現代化。佛教講契理契機,其實佛教有很多針對小朋友的。我們有《妙慧童女經》,這個童女只有八歲,她有很多問題,佛都給她一一解答。我們也有很多的經典,像“小龍女”的故事,我們也有“善財童子”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涉及到兒童、青少年的。我覺得,給他們滲透一些知識,我們不是在教化,是說學這些勵志的故事、謙卑的故事。
我很喜歡善財童子,他首先見到你以后行一個印度的禮,先繞三圈,接著就禮拜,先頂禮,接著就說了,我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云何修?云何入?云何解?云何證?他謙卑了。謙卑就貴人多,疏爽就朋友多,我一直強調你謙卑。一個年輕人,一個青少年如果沒有了謙卑,那你就已經傲慢了。就跟這個水它已經滿了,你怎么再裝呢?所以這個杯子一定要空,只有空的杯子才能融入更多的東西。我們內心空了,我們才能融入更多的知識。所以我覺得,一個年輕人要從謙卑開始。
屈穎妍小姐:其實我們年輕人或者小朋友,一定是最喜歡聽故事的,我見到佛教其實有很多、很多故事,其實我想推廣應該由故事開始。
寬運法師:我覺得,你也是個專欄作家,也是個傳媒人,你也可以幫我們多做一點,你也要幫我們多宣揚一點,講講佛教的故事。我覺得佛教,它是志在敷化,它有教化的功能,而且它就是契理契機的。佛教的經典非常的浩瀚,有三藏十二部。只是我們覺得,唉呀!是不是古老了,我們望而生畏,就覺得這是佛教的,是不是古老的?其實佛教是智慧,佛教是正信,佛教不是迷信。
我覺得這個,湯恩比都說,他說未來21世紀一定是孔孟學說和大乘佛學。引導21世紀的,一定是這種孔孟學說,另外就是大乘佛學。大乘佛學就是擔當,“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這是一種情懷。
屈穎妍小姐:所以當我們現在覺得,不知怎么教小朋友的時候,可能真的要從佛經的故事開始。
楊子矜小姐:之前呢,我們一開始的時候有提到“六和敬”,F在又提出了一個“新六和敬”精神,這里能不能也給我們講一講,“新六和敬”精神是怎樣的呢?是否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很多的結合呢?
寬運法師:我一直強調佛教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跟佛教道理相應,契機就跟當下相應。佛教一直要強調現代化,我們在“第三屆佛教論壇”,我做籌委會主席,我們共同討論一個“新六和”,我一直也在推廣。開始講的是“老六和”,就是佛教的“六和”,現在講“新六和”。
第一,首先是“愿人心和善,自凈其意,同行感恩”,這是第一個。第二“愿家庭和樂,敦倫盡份,同行奉獻”。第三“愿人際和順,自利利他,同行惜緣”。第四“愿社會和睦,深信因果,同行包容”。第五“愿文明和諧,多元共生,同行尊重”。第六“愿世界和平,慈悲喜舍,同行分享”。我覺得這種“新六和”精神,就很適合我們現代人這種感恩、奉獻、惜緣、包容、尊重、分享。也說到這些因果、共生、利他,我們希望用現在的語言融入社會。我覺得你就是現在的媒體人,你怎么看這些“新六和”?
屈穎妍小姐:這個很好,就是感恩、奉獻、惜緣、包容、尊重和分享。其實我想當我們現在說,我們的價值觀好像崩壞了的時候,怎么樣重新建構,就是由這六個字匯去幫我們建構。其實現在這個“新六和”,我覺得很適合現在的現代人,因為你分享隨時都需要!包容更加需要,奉獻我們。
有時我們忘了自己的責任,但其實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份,都是一個奉獻精神,幫助社會。很多事,尤其是感恩,我們更加需要感恩,今日的社會都是前人種樹,得來我們今日這么好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這個“新六和”是更加能夠入世,更加能夠去感染到香港人,我相信。
寬運法師:我覺得感恩很重要,感恩才會知恩、報恩。我們是“相依而存,相擁而暖”,我們不是農民有飯吃,不是織布工人有衣服穿,不是建筑的工人,我們有房子住,我們不是媒體人,我們有報紙,我們有這些網絡文化也好,就是多元。相擁而暖,擁抱才溫暖。所以這個社會就要有老六和,也有新的六和,只有發揚“和”的精神,這個社會才能和諧;只有和諧了,我們社會才容易發展。
屈穎妍小姐:對!所以很多人說現在的社會撕裂,怎么樣去解決呢?用“新六和”去解決。
楊子矜小姐:希望這一粒種子,可以灑向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人心里面。我們心地善良,懂得感恩,世界都和平很多,家庭都和睦很多。今天我們從《善生經》說起,又說到我們的“六倫”關系。從“六倫”關系說到我們家庭價值觀的建構,很感謝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謝謝你。也很感謝我們資深媒體人屈穎妍小姐。剛才你們的討論非常精彩,每一位朋友通過我們小小的分享,希望將這個善愛的種子帶給大家,祝大家生活愉快。bye,bye,多謝!
好消息:2021全國素質教育新課堂教研成果評選開始了,主要有論文、課件、微課教案評選等。同時開展第十四屆“正心杯”全國校園科幻寫作繪畫大賽。主辦單位:《山西科技報·今日文教》編輯部、中國中小學教育藝術教與學研究中心、《作家報社》、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中華文教網等。咨詢電話;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