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孝鄉 放歌和也”藝術之旅·第12屆中國作家新創作論壇在安吉舉行
2185 2021-09-30
大理蒼山山腰上有一座尼姑庵,不設香火,種了滿院花草、多肉,以花禮佛,被稱為中國最美尼姑庵。關閉半年后,庵堂又迎來了熙熙攘攘的信眾。
很多人說:“不要再為庵堂宣傳發聲,人多了就毀了庵堂的清靜!笔堑,但妙慧住持說:“這對出家人來說更是一種修行,因為清凈是容易的!
圖片1|我是火火火 ©
圖片2|雞米花_此昵稱不可吃 ©
人多,自然會帶來許多問題,但不是一刀切斷,而是修正。
當每個人都意識到,一絲一毫的嘈雜熱鬧都與自己有關,修正行為的時候,庵堂的清靜才是真正的清靜。
圖片| 孑為 ©
車到蒼山景區停下后,爬過一條長長的陡峭山路,看見一個開滿藍色繡球的坡頂時,就到寂照庵。山門很小,過道狹窄,庵院一眼就能看盡。
寂照庵建于明初,沒出過有名的比丘尼?梢韵胂,假如沒有滿徑花香,不會有人花40分鐘爬上去看,更何況修建前,這里破敗冷清,有一年起大風,還把屋頂給刮掉了。
圖片1|Kiki741 ©
圖片2|悅巴悅半 ©
妙慧法師14歲在感通寺出家,后來到寂照庵,與其他比丘尼一起背材料、手繪佛像,當起了住持。十余年前,屋頂被刮走后,連煮飯的地方都沒有,方才決心修建。
“不知道房子怎么建,也沒有搞過建設。后來幫我設計這個房子的人,偶爾就來寂照庵!本蜕塘恐趺慈プ,當然是沒有錢的。
換下的磚頭放好,重新用,不夠時就去山里背石頭。山里冷,要做壁爐,瓦片是從老房子里撿來的,好的碎塊的堆疊好就做成了。沒有錢買椅子,就用蒲團,把鐵絲彎一彎做個托。
圖片1.2|魚魚眾生 ©
圖片3|一蕊Aries ©
設計師認為,庵堂不該都是冷清陰森,可以用大玻璃,透光進來。但法師說不安全,“你這里有什么值錢的東西?”沒有嘛,法師就答應了。
就這樣蓋一蓋,停一停,有點錢了又動一動,斷斷續續花了兩年。
修建之前,尼姑庵就有許多花草,都是妙慧法師從外面帶回來的,自己育苗。一年年的照顧,建成之日,庵院也變成了百花滿園。
圖片1.3|書影 ©
圖片2|圣托里尼那片星空 ©
供花佛前 心之所愿
每天太陽出來,師父們便圍在院子的木桌上誦經。桌面常擺一盆鮮花,夏天一盆天竺葵,秋天一盆小粉菊。
院子的檐下是一些小吊盆,有五顏六色的酢(cù )漿草,和冬天收集來的松果,長短不一的線掛著,儼然一個花簾。
圖片1| 一蕊Aries ©
圖片3| 書影 ©
階前是多肉,比別處長得又大又胖,陽光下更是瑩潤可愛。妙慧法師從小愛花,尤喜多肉,喜歡它們的萌,每日清晨都用清水細細清洗。
栽種多肉的花盆,有拾來的破瓦罐、廢棄的竹籃、老朽的枯木,一一清理,裝入泥土。從育苗開始,日日照顧,第二年常常就能鉆出生命中的第一朵花,心誠則事成。
圖片1|魚魚眾生 ©
圖片2|大風起云飛揚 ©
圖片3|空氣貝兒 ©
本著這樣的發心,妙慧法師在寂照庵的后院造了兩個花房,一個培育多肉,一個栽種鮮花。庵里不設香火,因為這里森林密集,無論師父,還是善眾,都以鮮花供養,替燒香敬佛祭祀。
花供養,是佛教六種供養中的第一位,修十種功德!疤幨廊缁,身無臭穢,身常香潔......”生活于人世間,供養性情與花一般潔凈,馨香心不染。
今生貌美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供花,就如同供養自己一顆心,無論外音多紛擾,我自清凈如花。
圖片| 圣托里尼那片星空 ©
不求佛緣 但求佛性
寂照庵有齋飯吃,20元一份。有南瓜,茄子,涼拌黃瓜,花生......都是尋常的時令素菜。但很美味,許多人爬上40分鐘山路就為了吃一碗齋飯。
素菜是妙慧法師每日清晨做完早課后,到菜市場去采購。有時收集農戶種的,三五人家就有一個菜的量;貋聿窕鸫箦佒,放辣椒、油和鹽,不吃味精。做飯的阿姨是義工,大多都是村里人。
圖片2|穿旗袍的Cat ©
庵里吃齋的地方叫五觀堂,因為出家人進餐時要作五種觀想,妙慧法師希望來此的人心存第一觀:珍惜糧食。
每到開飯時間,比丘尼便拿著牌子提醒:吃多少打多少,不能浪費,浪費一粒米罰跪一炷香。
圖片1|荼 ©
圖片2|全能于小魚 ©
每月初一十五,周末兩日全天是寂照庵免費布齋時間。這些齋飯錢來自居士,善男信女們的布施,寂照庵的微站也接受線上認捐布施,一份、幾份,或隨喜。
渡他們多吃素少殺生,或是布施一種善念,“我們這個齋飯就這樣吃起來,福報就從那么一點點求來的啦!泵罨鄯◣熣f。
然而常來吃齋飯的人發現,人多了以后,給師父造成了許多困擾,庵里也不堪重負,現在只有初一十五免費施齋。
“這個轉變是因為有人不自律,不珍惜。打破茶具藏起來,燒壞熱水壺,不管不說,據說還有吃完齋飯偷偷拿碗帶走的!
修行講緣,但佛性卻是可求。布施的善男信女,做飯打掃衛生的義工,吃了齋飯是人們,有善性。有過錯的人,意識到錯誤,放下私利,感而遂通,也有了自己的善性。
師父相信,人雖非完人,卻都是佛性之人。只是路還尚遠,需要慢慢修正。
圖片|楊菲朵 ©
寂照山川 熱鬧仍是修行
今日的尼姑庵早已不似往日冷落,人跡寥寥,反倒嗚嗚嚷嚷的。院子里、走廊上坐著的都是游客,喧嘩、吵鬧,這里成了一個網紅打卡地。
所以常有人說:“這樣的地方被大家發現固然是好,但還是希望給她一份安靜! 言語里有一種被過多打擾的無奈。
圖片1|空氣貝兒 ©
圖片2|曉陽Chosen ©
圖片3|烏龜慢慢爬 ©
但其實,就像修正焦慮的情緒一樣,慢慢平復浮躁,逐步平靜。人多紛擾的寂照庵,也需要這樣的修正與平復。
只是修正的往往并非只是庵堂本身,更是我們自己:
靜靜而來,靜靜而去。
妙慧法師說,比起清凈,在熱鬧人市修行,更加難。
這個難,給了師父,同時也給到了我們。
圖片1|kimileonis ©
圖片2|魚魚眾生 ©
編輯:紅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