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普賢學”與普賢“中國化”文化涵蘊表述
文/昌興 2023-05-25 19:32
文/昌興
兩千多年的"中國化″佛教文化和華夏民族文化已深深地融為一體,并共同優化、構筑、升華了歷史和現實中的一顆東方文明明殊一一一璀璨的華夏文明,而普賢文化更是中國佛教文化乃至中國佛教文明中最輝煌的主體篇章。 中國"普賢學″是以印度普陀信仰東傳中土后"中國化″普賢菩薩大概念、長直線、多維度作為研究對象學問,是以具有跨時區、跨地域、跨文化、跨種族、跨人物為特征的人地、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種族等關系的科學學科,其學術具有幾千年持續關注的普賢信仰及其佛教文明特征,具有多學科融合交叉研究的佛學文化特征,具有在一個國家乃至世界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輻射性特征,并具有影響久遠的科學內涵。
普賢學是研究廣義"普賢"的學問,涉及普賢信仰東傳中土后,"中國化"后的哲學、文明學、歷史學,宗教學,倫理學、考古學、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民族學、文獻學、方志學(峨眉山志、五臺山志)、語音學(梵文學)、文學,藝術(梵唄)、美術學、造像學、武術學,峨眉學、五臺學、普陀洛迦學、九華學、廬山東林學、五臺山東臺學、佛陀學、彌陀學、文殊學、觀音學、勢至學、心理學、心靈學、神經語言程序學等人文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還包括地質學、建筑學、醫學、運動學、生物學、生態學、植物學、動物學、昆蟲學等方面學科。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學術性,普賢學不僅研究普賢信仰、普賢精神、普賢文化遺產,還研究其關聯自然遺產,揭示普賢信仰及其文化(明)傳承、傳播、傳遞創新發展自身特色內在規律。
二是交叉性,普賢學不但對地域學的不同側面進行專項研究學問,還兼及以普賢為主導人文標的學問。
三是拓展性,研究普賢學,拓展知識,涵蓋了佛學、文化學、運動學、醫學、天文學、醫學、生物學、養生學、國學、旅游學、經濟學等學問。也是一門跨時空、跨時區、跨地域、跨文化、跨宗教的交叉并綜合學科的學問研究。
研究、探尋普陀信仰與普賢文化的佛學意蘊與"中國化″表達規律和傳承、傳遞、傳播機制和中國佛教民眾信仰及其德性人格化活力及動力機制,強化"大行"文化基因,弘揚"大行"文化精神,更好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公共需求,促進新時代佛教文明,助推社會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復興中華文明的中國夢,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惠及世界和平,人類社會和諧,社會和合良性發展。
一、普賢菩薩與"普賢"文化
(1)普賢菩薩緣起
自從傳說普賢菩薩曾在峨眉山示現后,峨眉山被奉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成為佛教圣地之一。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 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征著理德、行德,與象征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侗A經》記載:“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普賢菩薩。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記載: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圣曰賢;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在娑婆世界里,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并為釋迦牟尼的兩大脅侍。文殊菩薩駕獅子侍在釋尊的左側,普賢菩薩則乘白象侍在右側。文殊象征智、慧、證三德,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之行愿的象征。在《華嚴經》中記載,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愿,即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 普賢菩薩:普是普遍之意,賢是妙善之意。普賢之意是妙善、妙德、妙惠施與一切眾生。妙者恰到好處。普賢菩薩以賢德著稱,是如來身邊“理德”菩薩,也以此專長輔佐釋迦牟尼。他創立的修行法門,佛經上稱為“普賢十大行愿品”主要內容簡約為:一禮、二敬、三拜、四懺、五隨喜、六法輪、七住世、八學佛、九隨順、十回向。普賢菩薩在中國也有其道場,即四川峨眉山。普賢的形像,一般著菩薩裝,騎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大乘菩薩的重要標志,表示大乘菩薩的六度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表示菩薩“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圓通的功力。普賢菩薩通常供奉于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右邊,他與釋迦牟尼佛左邊的文殊菩薩共同體現大乘佛教德智圓滿的境界。因為此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譯,也譯為偏吉。傳說是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專管“理德”“行德”。理德,據說,他具有延命之德;行德,據說他發過十種廣大行愿,要為佛教弘法工作。他的職責是將佛教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因此,他的尊號是“大行普賢”。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得力助手。釋迦牟尼佛,加上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一佛二菩薩,共稱"華嚴三圣"。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造像兩邊的兩位侍者。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按佛教的形象教學法,二侍者均為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合在一起表示如來的理智、定慧、行證完備圓滿。文殊、普賢為一切菩薩的上首,幫助如來宣揚化導,攝益有情。普賢菩薩,世稱為十大愿王,《法華經》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镀召t延命經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普賢菩薩是禮德和大行愿的象征,象征真理。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并進,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與華嚴"三圣"
普賢菩薩,又稱遍吉菩薩,是一位具足無量行愿、普現于一切佛剎土的大乘圣者。與文殊菩薩一起同為釋迦摩尼的肋侍者。即文殊駕獅子侍佛祖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愿的象征,代表著一切諸佛的德行。還稱之為“大行普賢菩薩”。菩薩所乘騎的是一只大象,代表著菩薩的愿行殷深,辛勤不倦。而大象長著的六根牙齒,則表示了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佛教認為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是佛法威靈的所在。而在我們看到的這幅唐卡之中主尊的普賢菩薩便是以舒座姿態乘騎著六牙白象的,菩薩手中托舉著一只金色寶瓶。其瓶各部位都散射著蓮花花瓣圖案。一塊如意寶或三聯寶石作為頂飾,象征著佛法僧三寶。
普賢菩薩與善財童子
[ 善財五十三參 ] 普賢菩薩
善財童子見此大光明相,便知必見普賢菩薩。遂見普賢菩薩顯現于毘盧遮那如來前,瑞相莊嚴勝妙,與諸如來平等無二。又見普賢身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地水火風大海四洲,念念中出一切世界極微塵數種種光明云,普光照耀,盡虛空遍法界,除滅所有眾生苦患。普賢菩薩即伸右手摩善財頂,善財頓得:53.深入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大三昧。善財童子仔細觀察普賢菩薩的,廣大威德身,見自己進入到普賢毛孔內十方一切諸佛剎中。善財于普賢毛孔剎中,或行走一日,或行走一年,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如是猶不能出普賢一毛孔;但卻能夠念念周遍無邊剎海,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財童子自覺過去親近承事極微塵數諸善知識所積一切善根,遠遠不及此刻暫見普賢菩薩所得善根。當是之時,善財得入普賢菩薩諸行愿海。
普賢菩薩隨隨即告訴善財童子十大行愿:
一、禮敬諸佛,二、稱贊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恒順眾生,十、普皆回向。十大愿王,一一各攝其它九種行愿,互貫互穿,互容互入,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其內涵與外延,統攝前面五十二參,重重無盡,事事無礙,達到法報化三身究極圓滿無漏。
(2)普賢文化意蘊
"名號″現象。經典中論及普賢菩薩的不少,最早見普賢菩薩名號的是《三曼陀羅菩薩經》,還有舊譯《華嚴經》卷四十九(普賢行品)、《法華經》(勸發品)、《普賢觀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首楞嚴經》卷五、《悲華經》卷四、《大智度論》卷十等都涉及普賢菩薩。
" 白象″因緣現象。 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從兜率天宮降生于人間時,乘六牙白象,其母摩耶夫人晝寢,夢六牙白象來降腹中,遂生釋迦牟尼佛!懂惒孔谳喺摗分^“一切菩薩入母胎時,做白象形。
"經書″普賢現象。《大方廣佛華嚴經》被贊為經中之王、王中之王,經中之海,而《普賢行愿品》又是華嚴的精髓,內涵極其深廣!镀召t行愿品》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終結篇章,最后導歸凈土!同時《普賢行愿品》也是凈土五經之一。華嚴會上,普賢菩薩親告善財童子:欲成就如來無量無邊功德,應修普賢廣大行愿。由此演說了一部含攝一切佛子行愿精華的《普賢行愿品》。自此顯密都遵修此經,作為成就菩提的圓滿正因,積資凈障的無上方便,回向功德的必修功課。臨命終時,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行人,一剎那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蒙佛授記,從此圓滿普賢愿海,分身塵剎,普度群生。因此本經是修積凈土資糧的最殊勝方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是深入圣者境界的要門。普賢菩薩誕辰日農歷 二月二十一日,道場在峨眉山。
普賢菩薩再來(化身):宣化上人說:宣化上人說:寒山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拾得是普賢菩薩化身。 普賢菩薩"化身"文化。據《華嚴經》說,他(普賢菩薩)是諸佛之子。普賢菩薩的坐騎是很奇特的。他的坐騎是一頭六牙白象。佛教稱六牙白象是菩薩的"化身"。A,據說普賢菩薩化身為拾得大士(拾得是普賢菩薩化身)。普賢菩薩,行愿無窮,下界塵緣,教化眾生。 宣化上人說:寒山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拾得是普賢菩薩化身。據史書記載,拾得大士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而寒山于則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后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干禪師,對丘太守說,寒山與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兇為他們圣跡顯露,拾得與寒山子,不得不同時離開他們棲身的國清寺,后不知所終。B,據史載,說普賢菩薩化身為周七娘。文殊、普賢兩位大士,一個是諸佛之母,一個是諸佛之子。祖孫二人,常在十方諸佛前,共作佛事。即使游戲人間,也常在一起。南宋淳熙年間,即1174-1190年間,文殊菩薩化身為兜率寺的戒閣黎時,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周七娘剛降生時,便出現種種神異。長大后又不肯嫁人,白天在大街上討飯,晚間常宿于普濟橋下。并經常與戒閣黎在一起,其古怪行為莫測。當時人不解,笑她為瘋婆。后有圣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后人始知是菩薩應世。信愿持名求生凈土就是報恩。夏蓮居老居士是普賢菩薩再來。
二、普賢菩薩與"圣山"文化
北緯29°16′-29°43′,東經103°10′-103°37′。北緯30度,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帶,有著無數的不解之謎。而以"天府之國"著稱的中國四川盆地,是世界上處于北緯30度古文明發祥地唯一沒有被沙漠化的地區。峨眉山在中國四川省峨眉縣之西南,與熠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眉山。其山屬于橫斷山系的邛崍山脈,自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稱。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周圍千里,有石龕100余個,大小洞40個!抖朊伎ぶ尽吩疲“云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 占地面積: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組成。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海拔3099米((峨眉山金頂、萬佛頂、千佛頂),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山脈峰巒起伏,重巖疊翠,山麓至峰頂50余公里,石徑盤旋,直上云霄。峨眉山(Mount Emei)位于北緯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抖朊伎ぶ尽吩疲“云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
(1) 自然峨眉山。峨眉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為普賢菩薩應化的道場。又作峨嵋山、光明山。遍山林木聳立,茂竹滴翠,處處流云瀑布,溪水潺潺,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它位于四川省峨眉縣西南,海拔3099米,屬邛崍山山尾余脈,東臨岷江,南眺大渡河,北依青衣江。古往今來,3077米的峨眉山金頂一直被人們稱為天堂的階梯。金頂北緯29.36 東經103.29。
因山的形狀而得名。峨眉山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現在供游人朝拜瀏覽的為大峨山。一般人以大峨山勢逶迤,如螓首峨眉,故名峨眉山。如任豫《益州記》說:“峨眉在南安縣界,兩山相對如蛾眉。”這里認為大峨山與二峨山相對,形如蛾眉。張華《博物志》中說:“觀此山如初月……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這是說大峨山細長美艷,有如蛾眉。
因水得名。在《水經注》中有“俄水之眉,故名俄眉”之說。俄水即大渡河,眉即支流。俄水之眉即大渡河的支流從山腳下流過,因此得名。
因山勢而得名。峨是形容山之高峻,眉是形容山之秀美,故稱峨眉。
其山秀美,峨眉山月更是美不勝收,如著名唐代大詩人李白26歲時在峨眉山寫下了不朽的名篇《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十大景觀”:
圣積晚鐘:原峨眉山腳下的圣積寺為峨眉山下第一大寺,古稱慈福院,傳說軒轅黃帝曾在這里尋師問道。寺中老寶樓內有明代八卦銅鐘一口,高約3米,徑約2.5米,重約1500公斤。此鐘聲音洪亮,余音悠長,數十里外都能聽見,成為峨眉十景之一,F在圣積寺已毀,銅鐘存放在報國寺前鳳凰包上。
蘿峰晴云:伏虎寺后的蘿峰嶺上,白云環繞峰頭,變幻莫測,景象萬千,連晴朗的天氣也一樣,是難得的奇觀。
白水秋風:白水指萬年寺,此寺古稱白水寺。秋風即秋楓。白水秋風指萬年寺后的雙龍嶺上布滿了楓林,到了秋天時節,層林盡染,顯得格外美麗嬌艷。
雙橋清音:指清音閣下面的雙飛橋,黑龍江和白龍江水分別從橋下流過,匯合于牛心石處,故有“黑白二水洗牛心”之說。橋下流水似銀濤噴雪,聲幽如琴,故以為名。 五爺廟求財
洪椿曉雨:洪椿坪四周群山環抱,林木蔥蘢,空氣中濕度大,清晨時分的氣溫較低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聚成霏霏細雨,灑向空谷和庭院,故以為名。
九老仙府:指九老洞內傳說有九位仙人居住于此,游人進去就像走進迷宮一樣,故顯得神秘莫測,稱之為仙府。
大坪霽雪:大坪是位于峨眉山中部的一個臺地,冬季白雪堆積成美麗的隆冬景象,分外迷人。
靈巖疊翠:靈巖峰位于中山向陽處,林木茂盛,郁郁蔥蔥,層層疊疊,風景秀麗,到此處如入仙境。 常青法師
象池夜月:傳說洗象池是普賢菩薩洗象的一口水井,夜晚的月光會印照在清澈的井水中,清麗迷人。
金頂祥光:在金頂上,可以觀賞到日出、云海、佛光、神燈等四大自然奇觀,總稱為金頂祥光。
峨眉“植物”。 峨眉冠名: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達100余種,如峨眉擬單性木蘭、峨眉山莓草、峨眉胡椒、峨眉柳、峨眉矮樺、峨眉細國藤、峨眉鼠刺、峨眉葛藤、峨眉肋毛蔗、峨眉魚鱗蔗等。山上多奇花異樹、仙草、仙藥。同時植物區系成份起源古老,單種科、單種屬、少種屬和洲際間斷分布的類群多,如著名植物珙桐、桫欏、銀杏、連香樹、水青樹、獨葉草、領春木等在植物分類上都是.一些孤立的類群,形態上都保持一定購原始特征;木蘭、木蓮、含笑、石棟、鐵杉、木犀、萬壽竹、石楠、五味子等是與北美相對立的間斷分布類群,這些都是第三紀以前延續下來的物種。
峨眉山“動物”。山上還有2300多種動物種類,其中珍稀特產達157種,國家級保護的29種,尤以小熊貓,又名“紅色熊貓”最為著名,以在1974年就被列為瀕危野生物種。在昆中世界里光是蝴蝶就有268種之多。屬于峨眉特產的多大53種,占比近五分之一,其中珍惜的英雄基鳳蝶和中華枯葉蝶等尤為罕見。
(2) 人文峨眉山。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道場。峨眉山自東漢以來,即成為佛教和道教的名山圣地。山上道教最為興盛時,稱峨眉山為第七洞天——“靈陵太妙天”、“虛靈洞天”。道教創始人張道陵還著有《峨眉山靈異記》一書傳世。后來佛教傳人峨眉山,逐漸發揚光大,山上的許多道觀都改成了佛寺。漢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采藥于云窩,見一鹿,異之,追至絕項無蹤,乃見威光煥赫,紫霧騰涌,聯絡交輝成光明網。駭然嘆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徑投西來千歲和尚告之。答曰‘此是普賢祥瑞,于末法中守護如來,相教現相于此,化利一切眾生。汝可詣騰、法二師究之。甲子,奔洛陽,參褐二師,具告所見。師曰:‘善哉希有,汝等得見普賢,真善知識’”。蔣超《峨眉山志》卷二“諸經發明”一節中援引了上段文字。并在見一鹿后增加“足跡如蓮花”五字,再加上“蒲歸乃建普光殿,安愿王像”。又在寺觀一章中說:“光相寺在大峨峰頂,相傳漢明帝時建,名普光殿”。從而形成了完整的“蒲公開山”說,此后相互援引,以成眾論。民國二十三年,印光法師《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云:“舊志(指蔣志)所載,殊多訛謬。如千歲寶掌,于卷二‘諸經發明’云:漢永平癸亥之前已住此山,蒲公見鹿跡如蓮花,徑投寶掌問之,掌令往洛陽問摩騰、法蘭二師,蒲公于甲子往洛陽謁二師。不知甲子即明帝七年,始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往西域尋佛法,至十年丁卯(67年),二師隨諸人始來洛陽,按傳燈錄本傳云:(寶掌)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中國,魏晉間入蜀禮普賢。”
猴。“短尾猴”。峨眉山靈猴是峨眉山的精靈,由于它們尾巴只有6—10厘米,比一般猴子的尾巴要短很多。因此也叫“短尾猴”。峨眉山靈猴常年穿梭于這靈秀的峨眉山間,吸山川之靈氣,日月之精華,見人不驚,與人同樂。相傳早在一千多年前,峨眉山的猴子就與人結下了親密的關系。相傳當年峨眉山高僧茂真和尚與藥王孫思邈經常在一起下棋,期間全靠一只靑猴傳書稍信,約定時間,這就是流傳在峨眉山間“青猿洗缽”的故事。
云。金頂云。日出看峨眉金頂,赤金天使,紅光欲燃。古往今來,3077米的峨眉山金頂一直被人們稱為天堂的階梯。站在金頂觀云海,綿綿的白云從山下冉冉升騰,瞬息間茫茫一片,云朵匯聚成浩瀚的海洋,群山時隱時現,飄渺如仙境,山在云霧藏,霧在山中繞,這樣的霧來霧散,倒也顯現出一種佛教道場的神秘和高深,云中那高高在上的普賢大師依舊站立不語,靜觀眾生百態。
茶。峨眉茶!段倪x.注》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峨山多藥草,茶尤好,異于天下”。道是峨眉山佛教徒修身養性、參禪悟道的一種特殊方式。公元845年,峨眉山高釋昌福禪師在峨眉山創立“峨眉茶道”,廣收門人弟子,授以峨眉茶道茶法,至今,峨眉茶道已傳三十多代,長達一千多年。而今峨嵋山上,春芽初萌時,便?梢娚街猩嵩阢逶§o心之時,口誦佛經輕捻新芽,延續1000多年的茶禪一味,承日月之精華,汲山木之靈氣,蘊佛禪之慧心,品此佳茗,悟其禪意。山茶文化。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845年間,由峨眉山昌福禪師(今眉山人)創立,創編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書。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萬年寺隆元法師主持茶道律規。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傳統認識為標準定論。隆元法師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對茶的種植和制作都較為精通,通過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種茶法和制茶法,并獲得大量的民間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習。后來的當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歷代高僧幾乎都會種茶制茶,著名的中國名茶“竹葉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歷代高僧自種自制的極品綠茶之系列產品。
洞。①峨眉山九老洞。傳為軒轅黃帝訪天皇真人至此,見一老人問:“僅翁一人么?”答:“九老居此”。故稱九老洞。其洞結構奇妙,深遂莫測,洞中常有蝙蝠巖燕,結伴飛鳴,更顯得古洞幽深,峨眉山十景稱之為“九老仙府”。②白龍洞,亦稱白龍寺,位于四川峨眉山清音閣上2華里,海拔約800米。數珠觀間 數珠觀音是座鐵像,高1.6米,供白龍洞大殿,屬珍貴文物。觀音頭戴花冠,左手握書,右手數珠,線條細致,形象生動,據考證為宋代之物。
泉。“錫杖泉”。觀音殿的右前方有一泓清泉,人稱“錫杖泉”。相傳,明代時的香火旺盛,僧眾云集,但寺廟里缺水,寺院住持德心禪師持杖祈禱,用錫杖鑿巖引水,感動了天池仙女,就給這里送來了一股清泉。時至今日,錫杖泉依舊四季不枯,甘甜清冽。
石。“雄黃石”。仙峰寺前有仙圭石,直如斧劈,深鎖山徑。中峰寺寺后山林中有一怪石,名為“雄黃石”,傳為唐玄宗送雄黃于孫思邈之地。
樹。珙桐樹。世界稀有的珙桐樹,春夏之交,白花滿枝,形如鴿翼,微風拂動,翩翩起舞,為世界稀有植物。清光緒間,英國園藝公司派人來山采集標本,引種歐洲,名“中國鴿子樹”。仙峰寺后菁竹林中有一古洞,相傳軒轅皇帝曾在此遇見九皇仙人,故名九老洞;九老洞一帶盛產世界稀有的珙桐,春末夏初,繁花似錦。
"蛙"。“彈琴蛙”。據說,許多詩人、畫家來到峨眉山,都要到萬年寺聽廣浚和尚彈琴。后來人們就把那個地方叫做聽琴臺。 有一天黃昏時候,廣浚和尚象往常一樣,焚起檀香,抱著綠綺彈起來。忽然看見一個身穿綠色衣裙的姑娘,倚在門外聽琴。和尚感到很奇怪,就問道:“你是哪家的姑娘,在此聽琴?”那姑娘用手掩面,笑而不答。經過和尚幾次詢問,她才含羞答道:“我家就在寺旁,自幼喜歡彈琴。今天是師父的琴聲把我引來了。”和尚聽她說會彈琴,就說:“姑娘既然喜歡彈琴,那就彈一曲吧?”姑娘害羞地說:“我的琴彈得不好,還請師父多指點。于是手撥琴弦彈了起來。從此以后,和尚每次彈琴,綠衣姑娘就來聽琴,有時也帶著琴來請師父指點。 后來廣浚和尚去世了,綠衣姑娘也不再來了。但是每當黃昏的時候,廟里和尚仍然聽到毗盧殿后面的聽琴臺,有琴聲傳來,都感到很奇怪。有一次,當琴聲悠揚的時候,和尚們就悄悄地跑到聽琴臺去看,只見一群青蛙正在鳴叫。叫聲叮叮冬冬,好象琴弦初撥,與廣浚和尚的琴聲相似。廣浚和尚彈琴時,前來聽琴的綠衣姑娘,就是青蛙變的。,它從廣浚和尚那里學會了彈琴。和尚死后,就繼續彈出優美動人的琴聲。 后來人們就給這種青蛙取名叫“彈琴蛙”。
鐘。蓮花銅鐘。報國寺門正對的小山上有一鑄于明代的蓮花銅鐘,“峨眉十景”之一的“圣積晚鐘”即指此鐘。此鐘高2.8米,直徑2.4米,重量達到12500公斤,號稱“天府鐘王”。鐘身鑄有61600字,有《阿含經》及其他佛偈、銘、疏和晉唐以來歷代帝王和高僧的名諱。
"火″。峨眉山屬火″。唐僖宗時期的慧通禪師,禪師在峨眉山重興六寺,又觀峨眉山相屬火,多遭火災,遂改五寺名為“三云二水”壓制火星。宋太平興國五年,白水寺住持茂真奉召入朝,太宗賜金敕建普賢坐象銅佛像供于白水寺,標志著峨眉山普賢道場的地位得到國家的認可。
"林″。三大人工林。峨眉山有著名的三大人工林旃檀林、古德林、布金林,至今存在。
"庵"。臥云庵,位于四川省峨眉山海拔三千零六十五米絕頂之處,因其位處攝身巖畔,白云上涌,寺如臥云,故名。臥云庵現為中國海拔最高的漢傳佛教寺廟。臥云庵玉佛。供臥云庵觀音堂內,高1.2米,刀法細膩,整個形體,極富質感。玉佛端從蓮臺之上,莊嚴慈祥,似在為世人祝福。此佛為1989年緬甸佛教徒所贈,是目前山中最大玉佛。
"芋″。雪魔芋。 雪魔芋的傳說,很久以前,峨眉山上已經有人居住,也已建起了臥云寺,有和尚在里面修行。但是因金頂地處峨眉山之顛,氣候寒冷,不產瓜果蔬菜,和尚們的生活十分清苦。一年冬天,幾場大雪之后,臥云寺外格外的冷清。一位衣衫襤褸的老者來到寺廟。他見和尚們吃的下飯菜除了辣椒,就是豆干、筍干等,就問:“這峨眉山滿山遍野都是仙菜,你們為何不采下來下飯呢?”和尚們抬頭往山上望去,出了皚皚的積雪,什么也沒有,于是不以為然。次日,老者帶著和尚們翻山越嶺,涉溪過澗,來到一個積雪的山坡。老人指著仙菜就在這里?墒,眾人卻什么也看不見。這時,老人從身上摸出一個銅鏡,往山坡上一照,山坡上的積雪立時融化,形成涓涓細流流下山坡。山坡上,野樹綻出嫩芽,奇花異草競相斗艷,鳥語花香,一派春光。老者指著一片長著鋸齒形葉片的草叢說:“這就是仙菜。”說著,他順手扯起一株,只見根上長著一個象芋頭一樣的褐色塊莖。老人把塊莖摘下來放在籃子里,摘滿了一籃讓和尚們拎回寺里。老人教大家把塊莖洗干凈,磨成漿,過濾后再放進大鍋里煮成一塊塊豆腐般大小的灰黑色東西,最后擺到山坡上晾干。隔了一夜,雪過天晴,山坡上晾曬的“豆腐塊兒”經過一夜的冰凍,又經過太陽的暴曬,已變得像凍豆腐一樣洞洞眼眼了。老人這叫大家把它們收回來,用凈水泡軟,再放在油鍋里加上筍干燒熟,直燒得黃酥酥、恿亮,放在口中滑滑溜溜,十分鮮美。等到他們想起向老者表示感謝時,卻發現他早已不見了。和尚們認為,這一定是西天佛主顯靈來幫助大家的。從此,念佛參禪更加虔誠了。次年春天,和尚們又在峨眉山上找到許多那樣的塊莖,照著老者的做法制成干貯存起來,專門用來招待進山燒香膜拜的客人。人們吃過之后贊不絕口, 并向和尚們打聽它的名字。和尚們心想:它象芋頭,又比芋頭更加魔幻神奇,又是加雪做成的,就叫“雪魔芋”吧。于是, 峨眉山雪魔芋的美名就很快傳遍了天下。
文。詩文游記。名人學士前來游覽觀光者眾多,與名僧常有唱和,釋氏藝文及唐宋詩詞中皆有記載。唐李白《聽蜀僧浚彈琴》(普賢寺僧廣浚),《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北宋哲宗時,黃庭堅曾來中峰寺習靜,作有《對青竹賦》,元祐六年十二月大寒書《七佛偈》,現刻木屏懸掛于報國寺之七佛殿。南宋詩人范成大于淳熙四年(1177年)游峨眉山,沿途多有吟詠,并著有《峨眉山行紀》流傳,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峨眉山游記。陸游與中峰寺別峰禪師相交甚厚。師入京后,孝宗優禮有加,淳熙十年,命為御制《圓覺經注》作序。別峰圓寂后,陸游為之作塔銘。唐·韋應物《峨眉餌黃精》唐·錢起《送斐迪侍御使蜀》,唐·杜甫《贈別鄭煉赴襄陽》,唐·岑參峨眉山《峨眉東腳臨江聽猨懷二室舊廬》,唐·吳筠《楚狂接輿夫妻》,唐·李白《登峨眉山》,唐·李世民《度秋》,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二十四》,唐·駱賓王《疇昔篇》,唐·薛能《峨眉圣燈》,唐·施肩吾《天柱山贈峨眉田道士》,唐·鮑溶《寄峨眉山楊煉師》,唐·白居易《贈薛濤》等。李白《聽蜀僧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余音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既有李白式的豪邁奔放,又有佛教的象征意味。杜甫久居成都,然因戰亂,未曾登臨近在咫尺的峨眉,后人莫不引以為憾,但他還是留下了與峨眉有關系的詩篇,如《漫成》:江皋已仲春,花下復清晨。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讀書難字過,對酒滿壺頻。近識峨眉老,知余懶是真。平淡自然而神韻超逸,空明謐靜而又靈動圓滿,雖非談禪而有禪趣。又如蘇軾《寄眉峰》: 膠西高處望西川,光在孤云落照邊。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掃雨余天。治經方笑。
(3) 佛教峨眉山。A,佛經峨眉山。《華嚴經·菩薩住處晶》的說法: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
薩眾于中止住,F有菩薩,名曰賢勝,與其眷屬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建于宋代的萬年寺無梁殿,除供普賢菩薩外,還在殿之四壁層臺上供小佛3000尊,寓意“眷屬三千人”。根據峨眉晝有“佛光”,夜有“圣燈”,光明常住,且位居國土之西南,于是認定佛經所言光明山即峨眉山,賢勝菩薩即普賢菩薩!斗ㄈA》、《楞嚴》二經云:“普賢乘六牙象,以眾生喜見身……,現相海于峨眉山”!度A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是這樣記載普賢菩薩住地的:“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斗ㄈA》、《楞嚴》二經云:“普賢乘六牙象,以眾生喜見身……,現相海于峨眉山”。另外,佛教《華嚴經》中有:“善財童子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故峨眉山又號稱“大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F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佛教《華嚴經》中有:“善財童子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故峨眉山又號稱“大光明山”!度A嚴經》在東晉時傳入中國,于是從東晉的時候開始,就把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道場。B,志傳峨眉山《峨眉山志》也記載了東漢時,蒲公在金頂遇普賢示相之事。普賢菩薩,是大千世界諸佛之長子,只要有佛的地方,就有普賢菩薩。故又稱峨眉山為“佛之長子”。據《峨眉山志》所載,最早改道觀為佛寺的是中峰寺,現在還在山上能看到道觀的遺址,如洪椿坪下面的“洞天首步”石碑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C藏傳峨眉山!陡袼_爾王傳》中則說:峨眉山像一頭步履矯健的白色神象,這和普賢菩薩騎象登山創建道場的記載極其吻合。在藏傳佛教中,峨眉山被稱為“挺拔屹立的大象山”,是一座吉祥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唯有金頂華藏寺普賢菩薩的坐像是面向西方。因此,在諸山中,峨眉山特別受到西藏僧眾的青睞。佛教徒認為普賢菩薩將會以他無邊的法力來庇佑西藏人民。D,包容峨眉山。在4700多年的歷史中,峨眉山以包容道教、佛教、儒學三教之宗的胸襟,歷經多種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形成了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并傳習至今,形成了以佛教文化為核心峨眉山文化。
① "明燈″現象。據說,每至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山,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群山升起,象征一盞盞的明燈,忽上忽下,人稱之為“萬盞明燈朝普賢”,是峨眉勝境之一。
②普賢菩薩與"光明山″。 山之最高處名金頂,建有金頂寺,威鎮全山,因山頂常放光明,又名光明寺!度A嚴經》說有一個光明山,光明山上住著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常常在這里給3000弟子說法。中國佛界人士就把峨眉山指認為光明山,因為此山晝夜都有光明,晝有佛光,夜有燈光。
③ 金頂現象。世界最高最大的普賢金像,最大銅面鎏金殿。金佛系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彌陀佛的48個希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愿,二是標志釋教中的十個方位。如果說公元980年安坐于萬年寺高7.85米的普賢銅像作為峨眉山千年的鎮山之寶,為這座釋教名山增輝千年的話,那么,高達48米的一像,更是登峰造極之作。2005年底竣工,2006年6月18日舉辦開光典禮。 金頂十面佛---峨眉山金頂四面十方普賢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個十方普賢的藝術造型。 十方普賢金像位于峨眉山金頂,于2006年6月18日落成,通高48米,重達600多噸,建筑面積10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賢像。金殿、銅殿建筑面積1800㎡。金殿為銅面鎏金屋頂,為目前中國最大金殿。朝拜大道,寬18米、長108米,10級,由10對大象相對拱衛,既體現普賢精行實踐的精神和特色,又蘊含指引眾生朝拜禮佛的方向和途徑。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彌陀佛的48個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意喻普賢無邊的行愿能圓滿十方三世諸佛和蕓蕓眾生。普賢的十個頭像分為三層,神態各異,代表了世人的十種心態。須彌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層為普賢菩薩的四頭像和兩面身;第二層為普賢菩薩四頭像;最高層為前后普賢菩薩頭像。圣像內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彌陀佛銅像,四周繞漢白玉雕佛像。擅長雕鑿鑄造巨型佛菩薩像的臺灣花蓮佛像石雕匠師詹文魁,曾在二〇〇一年九月完成埔里中臺禪寺主殿內的二十四尊巨大主尊,包括天王殿內十二米高的四尊四面四大天王,釋迦殿的主尊應身佛,即手作禪定印與觸地印的降魔成道佛;第二層殿主尊富貴華麗,手作說法印的圓滿報身佛,即盧舍那佛;第三層佛殿的主尊清凈自在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三身佛之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四大菩薩,也分據各菩薩殿。祖師殿供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另有護法神伽藍、韋馱二尊者,以及佛弟子像等。 整個十方普賢巨像,由基座(即須彌座)、多層重瓣蓮花、祥云、大象、蓮座、法身、寶相、寶冠、圓滿剎等組合而成,每層都有蓮花,層層向上,重重無盡,故也可視為是一座《華嚴經》所描述的無量法界的“華藏世界海”;牟糠,有大理石制的圓形石墻,上刻浮雕一百零八位羅漢,分成十個區塊,每塊有文字與羅漢圖像,文字是將普賢十大愿行的經文鐫刻其上,羅漢圖像則刻一百零八位出家比丘,面容老少多變,表情生動傳神,姿態坐立各異,是深具動感與變化之美的佛弟子群像。圖文相互輝映,主題是象征愿行。
④ 峨眉山傳說。A,據說,古代有一來自印度的寶掌和尚來到蜀地,在峨眉山上結廬修行,這是最早有僧人在峨眉山修行的記述。東漢明帝永平六年(63)六月初一,有一個姓蒲的老人在山上采藥,看見一個鹿的足跡如蓮花,感到非常奇怪,就跟蹤而去,追到山頂上卻不見了蹤影;剡^頭來,蒲公問在山上結茅修行的寶掌和尚,和尚說,這是普賢菩薩“依本愿而現象于峨眉山”。蒲公歸家后即舍宅為寺,于是峨眉山逐漸發展為普賢菩薩的道場。B, 相傳東漢永平年間,在峨眉山的華嚴頂下面,住著一個姓蒲的老人,大家都叫他蒲公。蒲公祖輩都是靠采藥為生。他一年到頭在峨眉山上到處采藥,認識了寶掌峰下寶掌寺里的寶掌和尚。年長月久,兩人交情慢慢好了起來。蒲公采藥,常去寶掌和尚廟里歇腳,寶掌和尚也常到蒲公家里談古論今。有一天,蒲公正在一個名叫云窩的地方采藥,忽然聽見天空中傳來了音樂聲音。他忙抬頭一看,只見一群人馬腳踏五彩祥云,直往金頂方向飄去。其中有一人,騎了一匹既不象鹿又不象馬的座騎。蒲公心想,這些人能在天上駕云,不是神也是仙。于是跟著那片祥云,往金頂追去,想看看究竟是些啥子人。蒲公來到金頂,見舍身巖下云海翻卷,彩虹萬道。在一彩光環中,有一人頭戴束發紫金冠,身披黃錦袈裟,騎了一匹六牙大象,頭上有五彩祥光,腳下是白玉蓮臺。蒲公認不得是哪個,就趕著回來問寶掌和尚。剛到家里,就見寶掌和尚早已在等他。見他回來就問:“今天你到哪里采藥去了?怎么一去就是半天?”蒲公把在金頂看到的事告訴了寶掌和尚。寶掌和尚一聽大喜,忙說:“哎呀!那是普賢菩薩嘛!我早就想見普賢,求他指引佛法,走,我們再去一趟!”說罷,拉著蒲公就向金頂跑去。走到洗象池,寶掌和尚指著池旁地上的一片濕象蹄印說:“你看,這不是普賢騎的白象在這里洗過澡嗎!”說著更加快了腳步。不一會兒他們就到了金頂。寶掌和尚跑到舍身巖上往下一看,只見巖下一片茫茫云海中,有一團七色寶光,但是卻不見普賢的金身。蒲公問寶掌和尚是什么原因?寶掌和尚說:“那七色寶光就是普賢的化身,叫做佛光。” 這時,蒲公忽然看見光環中又出現了普賢的金身,就忙叫寶掌和尚看?墒堑葘氄坪蜕锌磿r,光環中卻只現出了自己的身影。蒲公感到很奇怪,就問寶掌和尚:“怎么光環中只現了你自己的影子?”寶掌和尚對他說:“你每天采藥,救人苦難,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所以感動菩薩,向你現了金身。我做的好事還不如你多,所以還不能看見菩薩的金身,只能看見菩薩頭上的寶光。”以后人們就把能看見佛光當作一種吉祥的象征。并且給它取個名字叫“金頂祥光”。 藥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 C,傳說晉代時,有一西域高僧阿羅婆多尊者來到峨眉,見峨眉和西域的化城寺地形相仿,便在峨眉山興建道場。因山中沒有磚瓦,就用樹皮替代,寺成名為“木皮殿”。然而,據《峨眉山志》載,峨眉在魏晉間才開始有佛寺,僧肇法師所建的“黑水寺”為最早。至晉代建普賢寺,是峨眉山奉普賢菩薩的開端。后來山上佛寺林立,現存有二十多座寺院
"仙萊″傳說。有一年冬天,一個白發蒼蒼的老漢來到了金頂臥云庵。當他到齋堂吃飯的時候,見和尚們吃的都是干豆、泡椒、鹽筍之類。就問道:“峨眉山乃仙山寶地,有的是仙菜,你們怎么吃這菜呢?”和尚們聽他這樣說,就問:“請問老居士,仙菜在哪里?”老漢用手向山上一指說:“仙菜就在山上。”和尚們抬頭往山上看去,山上除了一片白茫茫的積雪,什么也沒有。就奇怪地問:“老居士,你說的仙菜我們怎么沒有看見呢?”老漢說:“我領你們去找吧!” 第二天,老漢領著和尚們翻山越嶺,涉溪過澗,來到一個白雪皚皚,銀光閃閃的山坡上。老漢指著山坡說:“這里就有仙菜。”和尚們說:“怎么我們就沒有看到見呢?”老漢不慌不忙地從身上摸出一面金光锃亮的銅鏡,他用銅鏡往雪地上一照,雪地上立即閃出一片金光。雪被金光一照,很快由白變黃,又漸漸融化成水,向山坡下流去。頓時,奇景出現了:山坡上長滿了各種綠樹、奇花、葛藤、野草。老漢指著一片鋸齒形葉片的矮樹叢說:“這就是仙菜。”和尚們一看都不相信地說:“這樹子長得又厚又尖,怎么能吃呀?”老漢順手扯起一株,指著根上一個象芋頭一樣的東西說:“這就是菜呀?”和尚們半信半疑,也跟著扯了許多老漢扯的那種東西,背回廟里。老漢又選了兩塊石頭,用白泥在上面畫了兩扇磨子,然后在磨眼上放了一只大木桶,在磨盤下放了一口大鍋。他把扯來的東西洗凈放進大桶里,又在磨旁繞了三圈,喊一聲:“轉!”那磨子就自動轉了起來。只見一股灰黑色的汁水從磨扇四周流到磨盤里,又從磨盤里流到鍋里,鍋里立即成了一塊塊象豆腐一樣的灰黑色的東西。老漢叫和尚們把這些東西全擺到山上去。此時,紛紛揚揚的雪花正不斷從天上飄落下來,和尚們奇怪地說:“老居士,天上在下大雪,擺到山上豈不被凍壞了?”老漢說:“你們只管按我的吩咐做吧,我自有道理。”和尚們懷著好奇心,把那些東西擺到山坡上。老頭看已經擺滿了一山坡,就用扇子往左面山坡輕輕一扇,只見左面山坡上忽然卷起了一陣大風,吹散了滿天雪花。大風過后,滿坡陽光燦爛,不一會兒,就把仙茶曬得洞洞眼眼,象凍豆腐一樣。老頭說:“這就是仙菜。”和尚們都忙著收拾,誰知剛把左面山坡上的菜收拾完。等右面山坡上的仙菜一曬干。太陽已照到左面山坡上去了。這樣來回曬,來回擺,仙菜越積越多,和尚們收也收不完。后來人們把這種東西放在水里泡軟,再放在熟油鍋里加上筍干燒得黃酥酥的,味道十分鮮美。峨眉山仙菜的美名很快就傳遍了四方。
"飛來殿″故事。久以前,在峨眉城北面,有一座從別處飛來的小山峰,人們叫他飛來峰。峨眉山的和尚,請神匠魯班在飛來峰上修了一座廟子。神匠魯班在飛來峰上修了一座廟子。神匠魯班是有名的能工巧匠,他刻的牛兒能耕田,刻的雞公能叫明。他修的這座廟子也很精致。真是碧瓦琉璃,飛檐斗拱,殿門上還刻了經書上的故事。因為它的殿頂沒有用一根梁,所以人們叫它無梁殿。大殿里的每根柱頭上,都刻上了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龍,據說在夜里人們?匆娔墙瘕堅谥^上搖頭擺尾地游動哩。八洞神仙里的呂洞賓,聽說這廟是魯班修的,也特地來觀賞。走的時候還要大殿里的壁頭上題了幾句詩:“教化先生特意來,世人有眼不能開,道童只接云游客,不識終南呂秀才。”有一年,飛來峰連同魯班在上面修的那座子,一齊飛走了。和尚們見廟子飛走了,就去見魯班說:“魯班師傅呀!你給我們在峨眉山飛來峰上修的廟子,連飛來峰一起飛走了。請再給我們修一座吧!”魯班一聽,就問和尚:“廟子飛到哪里去了?”和尚說:“只看見向東飛去,不知飛到那里去了。”魯班說:“你們先回去吧!我去找一找,把那座飛走的廟子給你們搬回來就是了。”和尚知道魯班的手藝很高明,他說了的話,就能做到,于是高高興興地回去了!◆敯嗟群蜕凶吡艘院,就帶上幾個徒弟去尋飛來峰。他想,天地這么大,如果一地一地去尋,不知要尋到什么時候,還是從天上往下看著尋吧。他用木頭刻了幾朵云彩,他和徒弟們一人站上一朵。哪云朵一下飛上了天。魯班站在云朵上東尋西找,最后終于在杭州西湖找到了飛來峰和上面的廟子。魯班叫徒弟們先在大殿的每根柱頭上鑿上一朵朵云彩,然后又在廟子外面的廟基上鑿上云彩。云彩一鑿好,魯班喊了一聲“起”!只見廟子四周白云飄涌,那廟子一下騰空而起。魯班用手一指,那廟就一直往峨眉山飛去。就這樣,飛了一殿又一殿,魯班后最后一殿也慢慢飛起來了,就同徒弟們收拾工具,準備回去。這時突然發現少了一把斧子。原來魯班在柱頭上刻云彩的時候,順手把斧子放在柱頭的孔眼里,忘記取出來。他叫徒弟們先回去,自己趕忙一跳攀著廟子,爬到柱頭上去取斧子。誰知那座廟飛呀、飛呀,一直快飛攏峨眉山了,魯班還在抱著大殿的柱頭,摸斧子哩。這時,有一個姑娘,正在山下池塘里洗衣服。聽見天上有什么東西飛得呼呼直響,忙抬頭一看,見是一座廟子在天上飛。那廟子的柱頭上,還趴著一個人正往柱頭里摸東西哩。姑娘驚奇地大叫起來:“大家快來看!一座廟子在天上飛!”這時,魯班東摸西摸還沒有摸到那把斧子,心里正生氣呢,聽他一喊,大家都朝天上看,就大聲向下面喊:“你這小姑娘,在吼叫什么?”一不小心,把大殿上的一根門枋弄掉下去了。那枋在天上翻翻滾滾,直往下落,正好落在姑娘洗衣的池塘里,打得水花四濺,把姑娘的衣服也濺濕了一大片。姑娘見門枋從天上掉到池塘里,以為是魯班甩下來打她的,嚇得衣服也不洗了,轉身就跑!∧亲鶑R子飛回來仍舊落在原來的地方。后來人們就叫它“飛來殿”。把那掉枋的池塘叫“掉枋池”。
"大象山"故事。 峨眉山在藏文史詩《賽馬稱王》中認為,峨眉山的形狀象一頭挺立的大象,故被稱之為“大象之山”。在世界上最長的西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也把峨眉山比喻為“大象山”,似大象橫臥地平。據《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密傳》考,清康熙年間(約1705),西藏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曾以其普通僧侶身份,曾來過峨眉山禮拜普賢,在金頂華藏寺受到寺僧的熱情接待,意義非同尋常。在藏傳佛教中,峨眉山被稱為“挺拔屹立的大象山”,是一座吉祥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唯有金頂華藏寺普賢菩薩的坐像是面向西方。因此,在諸山中,峨眉山特別受到西藏僧眾的青睞。佛教徒認為普賢菩薩將會以他無邊的法力來庇佑西藏人民。
三、普賢菩薩與"圣現"文化
① 普賢菩薩"法身″。法身普賢,又稱普賢王佛、普賢王如來,藏名稱“曲古滾都桑波”,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崇奉的本初佛。"法身"普賢,又稱普賢王佛、普賢王如來,藏名稱“曲古滾都桑波”,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崇奉的本初佛。“普”為遍及一切之意,“賢”乃最極妙善,合起來意為此佛眾德圓具。據稱,此佛與金剛持、金剛薩〖FJF〗勸〖FJJ〗以及顯教中的普賢菩薩都是一體的,只因事業有別而有不同名稱。他的形象十分特別,為佛的莊嚴妙好形象,但不穿袈裟,全身裸露,身體呈青色。雙身,擁抱一白色明妃,一青一白對比,十分鮮明。其形象在唐卡及壁畫中最易見到,因為佛畫較容易表現佛象的顏色。
②普賢菩薩"顯靈"文化
印光法師在《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中指出:“菩薩證窮法界,故于十方法界,隨類現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為說法。故十方法界,皆可作普賢道場。然欲眾生投誠有地,故特于峨眉山示應化焉”。又在“菩薩圣跡?應化”一節中說:“菩薩應化豈凡人所能識。于此是覘,大士度生本無方所,攀《華嚴》以證峨眉之住者,未免拘墟;而別峨眉于普賢之外者,更同夢囈也”。 a,佛護論師感得普賢菩薩授法。宋代高僧佛護,字凈梵,俗姓笪,嘉禾人。十歲出家。元祐初,主持姑蘇大慈寺,講天臺三大部,兼禮法華懺,當講到第三會的時候,感應得普賢菩薩授給他羯磨法,接連叫了三聲“凈梵比丘”,聲如洪鐘。b,普賢行愿三昧。宋人則章與若愚相友善,同修凈業,廣為勸導。后來,則章去世了。若愚夢見神人告訴他說:“你的同學則章,得普賢行愿三昧,已生凈土,不過,他還在等候你呢。”醒了之后,就沐浴更衣,請大家念誦佛經,自己則端坐默聽,忽然說:“凈土現前啦,我要走了。”寫下一個偈子之后,隨即端坐而逝。C,懺悔清凈現。乘坐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五代時,吳越錢塘永明寺僧人釋道潛,瞻禮寧波阿育王寺舍利塔,看見舍利在懸鐘之外繞行,悲喜交集。因而發心禮拜普賢懺,當禮拜到第三個七日,忽然看見普賢菩薩乘坐六牙白象在塔寺三門停留,大象的鼻子則直接伸到懺室。吳越國王錢镠因此請他替自己授菩薩戒,并建造永明寺請他居住弘法。d,萬歷金印,明孝定皇帝無子,李皇后聽說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有求必應。于是千里迢迢臨仙山禮佛,回宮不久生子,后來太子即位為神宗。神宗奉母后之命派欽差大臣中貴等人上萬年寺禮佛以示感恩,并賜予御印一枚,該印為銅質抹金,又因神宗即萬歷皇上,故稱萬歷金印。
③普賢菩薩"點化"現象。居士凈興岳父于2018年9月9日(農歷七月三十日)往生,火化時,天上一片黑鳥象一把傘蓋在火葬場屋頂上,不可思議,七七四十九"滿七"當天晚上,凈興居士岳父給他妻子托夢如是說,他要峨眉山去…,早上8點出殯,到達入土下葬山腳,忽然出現一道紅花辦佛光直射在殯官上瑞相。
四、普賢菩薩與"圣寺″文化"
(一) 峨眉山因佛揚名。供奉普賢菩薩圣像。東晉的普賢寺(峨眉山最早寺廟,也是冠名普賢圣名之寺廟)之后,所建寺廟皆供奉普賢。峨眉僧眾廣建寺宇,大小寺廟普遍塑普賢像,而且這些建筑和雕塑都充分突顯
“普賢道場”的特色。按照佛教的說法,普賢地位次于佛祖,一般都供在最后一殿,惟峨眉伏虎寺供于第二殿,萬年寺則是設立專殿,清音閣、洗象池、雷音寺則把普賢與文殊同列為釋迦佛脅侍,同供一臺,合稱“華嚴三圣”。除寺廟供奉普賢外,寺外還供有許多。普賢命名:普賢“圣跡”,如“洗象池”、“普賢塔”、“普賢石”、“普賢船”、十方信眾來朝山禮佛亦皆崇敬普賢。對山上一些什物也有以普賢命名,如普賢菌,普賢線、普賢船、普賢菜等等。③圓融殊勝因緣。唐大歷十一年(776)來禮峨眉的澄觀和尚發愿注疏佛經,后新譯《華嚴經》,又作《普賢行愿品疏》,贈送峨眉山僧。昌福和尚亦尊奉《華嚴經》,修建華嚴寺,常誦《普賢行愿晶經》。澄照禪師亦精于佛理,每日六時朝拜普賢大士。峨眉僧眾尊奉《華嚴經》,常禮普賢,不僅因為他們所止住的普賢道場,而且禪本來就與《華嚴》教理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禪完全建立在《華嚴》理事圓融基礎上,禪宗各派不過是用不同方式來表現這一中心而已。
峨眉山原有寺廟108座,現有28座寺廟,著名的八大寺廟: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萬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華藏寺。金頂華藏寺、報國寺、萬年寺、洗象池、清音閣、伏虎寺、洪椿坪、仙峰寺等八大寺廟而言,
峨眉山佛教屬大乘佛教,僧徒多是臨濟宗、曹洞宗門人。全山共有僧尼300余人,尼眾修行的寺院有伏虎寺、雷音寺、善覺寺、純陽殿、神水閣。
峨眉山風景景區內現存寺廟30處,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中的飛來殿,萬年寺無梁磚殿均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品.佛教文物品類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層,內外鑄全本《華嚴經》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華嚴銅塔、萬年。寺明代銅鑄佛像,以及明代暹羅國王所所贈《貝葉經》等都是精品。峨眉山有文物古跡點164處,寺廟及博物館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屬于國家定級保護的文物850多件,它們都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峨眉山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研究價值,1996年絕大部分文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①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圣壽萬年寺普賢銅鐵佛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盧舍那觀音瓷佛像、阿彌陀佛銅像、三身銅佛像、華嚴三圣銅像、七佛造像、圣積銅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賢愿王銅印、智者禪師衣缽塔、飛來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梁磚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音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藏寺、萬年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離垢園、中峰寺、仙峰寺、圣水禪院、洗象池。
②寺院建筑文化:金頂“十方普賢菩薩像”、 蘿峰庵、大峨寺(旃檀堂)、廣福寺、牛心寺、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華嚴頂、初殿、息心所、慈圣庵寺。
③不可移動文物:伏虎寺、善覺寺、雷音寺、純陽殿、洪椿坪、 遇仙寺、臥云禪院、白龍洞、瓷佛寺、萬緣橋、金頂普賢菩薩銅像、
④圣跡文化:萬佛頂、金頂金佛、接引殿、洗象池、報國寺、伏虎寺、龍門洞、舍身崖、峨眉佛光、飛來峰(飛來殿)等峨眉山圣跡。
(1) 圣寺文化
峨眉山現在還有70多所寺廟,每座大寺廟里都供奉著普賢菩薩像。其中,極負盛名峨眉山26座寺廟:高山段:金頂(華藏寺)。洗象寺;初殿、 長生坪、 華嚴頂、 雷洞坪、 接引殿、 臥云庵、 太子坪、 萬佛頂。中山段:萬年寺。清音閣、 洪椿坪、仙峰寺;白龍洞、 牛心寺、 天池峰、 九龍洞、 遇仙寺。低山段:報國寺。伏虎寺。雷音寺、 純陽殿、 神水閣、 中峰寺、 廣福寺。 被國務院批準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的有5座,即報國寺、萬年寺、華藏寺、洗象池、洪椿坪寺廟。
①金頂華藏寺(山頂)
華藏寺始建于東漢,當時稱普光殿,后改名為光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處營建普賢殿,俗稱銅殿。殿頂鎏金,又稱金頂。銅殿及華藏寺皆毀于火。新建的金頂華藏寺依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著三重殿堂。前殿是彌勒殿。殿門上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華藏寺”金匾。寺內供奉銅鑄彌勒佛像,背后是韋馱銅像。殿內還有三足銅鼎和明萬歷年間銅碑等文物。中殿是大雄寶殿。殿中供奉著銅質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內還有銅磐、銅鐘等法器以及銅鑄像、銅普賢像等佛教文物。后殿是普賢殿,即金殿、金頂,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門的匾額有“金頂”、“行愿無盡”、“普賢愿海”、“華藏莊嚴”等,為趙樸初、本換、明腸等題寫。殿內供奉普賢騎象 銅像,普賢端坐在蓮花臺上,手執如意,蓮臺置象背上,白象腳踏四朵蓮花。整個造像通體銅鑄,通高4.5米。殿內還有銅鼎等物。金頂銅碑。 為明萬歷年間妙峰禪師修建金殿(銅殿)時所鑄。正面刻《大峨新建銅殿記》,背面刻《峨眉山金殿記》。此碑可貴之處是,集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和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之字,拼集而成,實屬不易。碑高2.3米,寬0.85米,頂端飾二龍戲珠雕象,碑面光潤可鑒,是全山僅存的古代銅碑,被列為四川之最。
②萬年寺[普賢寺] (半山)。萬年寺,是峨眉山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之一,相傳為漢代采藥老人蒲公禮佛處;東晉創建時名普賢寺;唐代名“白水寺”;宋稱“白水普賢寺”;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重修時,神宗賜額“圣壽萬年寺”,沿稱至今。 峨眉山最有名的普賢造像在萬年寺,F今只剩一座明代建筑的無梁磚殿。這座磚殿主殿長寬均為16米,四壁全用磚砌,砌到7.7米處,在萬年寺的無梁磚殿里供奉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賢騎象銅像,重達62噸,高7.85米,宋朝時鑄造,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普賢騎象。供峨眉山萬年寺無梁磚殿內,是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白水寺僧人茂真大師用皇帝所賜黃金購銅鑄造,7.4米,凈重62噸。普賢頭戴一佛金冠,手持如意,趺坐象背蓮臺之上,二目平視,嘴唇微張,似在向人布道。大象粗鼻長垂,四肢健壯,目視前方,似欲啟步前行,送大士下山傳道說法。整座造像,工藝精湛,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堪稱巴蜀之最。"三身”佛像。 三尊佛像均為銅鑄,皆丈六金身,供萬年寺,為明代嘉靖年間別傳禪師所鑄。它們神態安祥,顯得悲天憫人。在四川地區,象這種巨身銅質“三身”佛像并不多見,實屬珍貴文物。“ 龍圖銅鼎。 置萬年寺無梁磚殿門外,高1.2米,直徑1米,傳為明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太后賜物,上刻浮雕,圖象清楚,為山中最古最大銅鼎。無梁殿。逐漸內收,建成穹窿形拱頂,上面有手持琵琶、箜篌、笛子仙琚飄拂的四天女。全殿無梁無柱,不用一木,故稱“無梁殿”。萬年寺中普賢無梁殿里,供奉著碩大無朋的銅鑄騎象普賢像。銅像通高2.2丈,重達62噸。寺廟文化從蒲公追鹿的傳說算起,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峨眉山第一座比較正規的寺院為東晉時慧遠之弟慧持所建之普賢寺,即今萬年寺前身;峨眉山的萬年寺,晉代始建.就名普賢寺,應與寺僧傳說有關,只無史跡可考,但明代有“敕賜峨山”“普賢愿王之寶”銅印給萬年寺。受賜普賢銅印。創建于東晉隆安年間(397—401),名普賢寺,慧持(慧遠大師胞弟)大師所建。以“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辭遠入蜀,不久上峨眉山創建普賢寺。唐乾符三年(876年)重建,改名白水寺(山形似"火",多起火災后,以水克"火");宋時又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歷中敕改圣壽萬年寺。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鈞御題“圣壽萬年寺”,簡稱萬年寺,為峨眉山最早的六大古寺之一。御印為明神宗朱翊爻賜建無梁磚殿時所賜。三寶之一的御印最為珍貴,這枚方印13厘米見方,重4公斤,是明代萬歷皇帝御賜的印章,刻有“大明萬歷,敕賜峨山,御題磚殿,普賢愿王之寶”的文字。萬年寺創建于晉,稱普賢寺,唐時改名白水寺,宋時為白水普賢寺。萬年寺磚殿為我國古代建筑一大奇觀,該建筑400年來經歷了18次地震,卻安然無恙,被譽為我國古建筑史上的奇跡。殿內有宋代鑄造的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銅鑄像一尊,高7.85米,重62噸。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稱稀世國寶,F在的萬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的。有大雄殿、巍峨殿、行愿樓、齋堂。“佛門三寶”(貝葉經、佛牙、御。。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于今萬年寺內,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飛來殿,萬年寺無梁磚殿均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品.佛教文物品類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層,內外鑄全本《華嚴經》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華嚴銅塔、萬年寺明代銅鑄佛像,以及明代暹羅國王所所贈《貝葉經》等都是精品。
③中峰寺。晉代,佛教傳入峨眉山后,修建寺廟,弘揚佛法,晉代又有四川資州明果大師因斬蛇而感化道士,被迎請入乾明觀作主持,改觀為寺成為中峰寺。為峨眉山古剎之一。晉時為道教寺廟,稱乾明觀。北魏時明果和尚降伏蟒蛇有功,廟中道士承師學佛,遂改觀為寺。因地處白巖中峰之下,故名中峰寺。宋時中峰寺已是峨眉山著名禪林。唐僖宗時慧通禪師鑒于山上火災頻繁,以“三云二水”之法,改名集云寺。宋時又更名中峰院,明代又稱中峰寺。清順治甲申年(1644年)毀于火,現存兩幢木結構寺院,現存兩重寺院,前殿大部分為明代普賢閣,宋代遺物僅有石獅一對。
④洗象池。洗 象池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鉆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華里,明時僅為一亭,稱“初喜亭”,后改建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 由行能禪師(號泓川老人)改建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鉆天坡和寺后羅漢坡道路,并將寺前小池改建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應普賢菩薩洗象之說。相傳普賢菩薩騎象經過時,白象曾經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稱天花禪院,F有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及藏經樓、客寮等。寺門外不遠處豎有二碑,一刻 “鶴跡余古雪,猿聲出綠蘿”;一刻“菩薩曾來池涌玉泉堪洗象,眾生向上坡連云路好鉆天”。洗象池的寺藏文物比較豐富,藏經樓上供有一瓷制觀世音菩薩像,帶 座高約尺余,制作精良。同時,還有其它珍貴文物。第二殿是大雄寶殿。殿額系1983年遍能大和尚書。殿內供奉普賢菩薩騎象金身,兩旁為脫紗十八羅漢。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金身站立蓮臺之上,高約3米。殿內有一口銅鐘,高1米,直徑1米。
⑤報國寺(山腳)。報 國寺建于明萬歷年間,原名會宗堂,由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取儒、釋、道“三教”會宗之意。清初會宗堂遷至現址,順治九年重建?滴跛氖(公元 1703年),根據“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報國寺”匾額而易名,F有殿宇五重,分別為山門、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賢殿,都在一條中 軸線上,依山取勢,逐級升高。⑥清音閣。峨眉山重點八大寺廟之一。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 明初廣濟和尚取晉人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為清音閣。此閣修在黑龍江和白龍江之間的山梁上,凌空高聳,形勢險峻。閣后閣側,林木密郁,翠色參天,特別是閣后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這座古老的寺廟襯托得愈見古雅。以清音閣為中心,由清音閣、牛心寺、廣福寺、白龍寺和白云峽構成了以自然山水為主旋律的佛寺園林環境,是世界罕見的龐大的山野佛寺園林。華嚴銅塔。 原存圣積寺,1959年時被人運走,以后運回放報國寺,今移存伏虎寺塔亭內。此塔鑄造年代因史料無存,一說元時居士萬華軒鑄造,一說明時皇家賜物。塔高6米,4層,上刻小佛4700尊,《華嚴經》一部。鑄造工藝水平很高,如今字跡清楚可讀,佛像眉目宛然,確是難得珍品。以其高大,被列為全國之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七佛。 報國寺七佛殿供七佛之像,皆丈六金身,莊嚴慈祥,雖清代之物,但是脫紗造型,工藝水平很高。在四川各寺七佛之中,以制作之精巧,體型之高大而論,無與倫比,亦屬珍貴文物。距離報國寺不遠,有座鳳凰堡,沿之字形小徑走上去,就是有名的圣積銅鐘。據傳此鐘鑄于明代嘉嘉靖年間,重達12500公斤,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銅鐘。有記載稱“……每一擊,聲可歷一分零 五十秒。近聞之,聲洪壯;遠聞之,聲韻澈;傳靜夜時可聲聞金頂。圣積晚鐘。 原存圣積寺,幾經波折,今吊鳳凰堡大鐘亭內。此鐘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別傳禪師鑄造,高2.3米,口徑2米,凈重12.5噸,有巴蜀鐘王之譽,上刻《銘文》,《洪鐘疏》,《阿含經》(部分)佛偈及部分捐款購銅的信士名錄;還有從晉代起至嘉靖時止的部分文武將相,大德高僧和帝王之名,約6.1萬余字,是研究峨眉山佛教的寶貴資料。此鐘晚上才敲,計108響,謂消人世108種煩惱。僧人邊叩邊念祝詞。鐘聲宏亮,周圍十里之內都能聽到,形成一種人為的有趣景象,被列為峨眉山十大勝景之一。
⑥伏虎寺(半山)。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始建于唐代,南宋紹興年間改建,清順治年間,貫之和尚重建,歷時二十載,為全山最大寺廟之一。進入寺門便是彌勒殿,殿內供金身泥塑彌勒坐像,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彌勒殿之上,為普賢殿,供奉普賢金身。最上一殿供三尊大佛,金身輝煌,法相莊嚴。雖為三身,實乃一佛。大雄寶殿左側,有華嚴塔亭,亭內有“華嚴寶塔”一座。大雄寶殿左后側山崖上,為全山最大之羅漢堂。
⑦仙峰寺,古名延慈寺、慈佛院。又名仙峰禪院。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擴建。明末毀于火。仙峰寺古名慈延寺、仙峰禪院,位于四川省峨眉山仙峰巖下,海拔為1752米。創建于元天順初年(公元1328年),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擴建為大寺,萬歷皇帝賜寺僧本炯龍藏經物頗多,盛極一時。清乾隆年間,泰安、天壽、玉升上人募建。老僧芳明修復大雄殿。光緒時海岸、海良二師修復兩廊。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修舍利殿,民國時又多次修繕。寺宇建筑由仙皇臺、彌勒殿、大雄殿、舍利寶殿、餐秀山房組合而成。為了抗御山風,寺宇屋面全為錫瓦、鋁皮所蓋,襯托于蒼藤古樹之中,每當陽興燦爛的日子,萬綠叢中銀光閃爍、十分壯觀,故有“碧海圭玉”的稱譽。仙峰寺外天皇臺上有一“仙皇臺”石,相傳軒轅黃帝曾來峨眉山訪道,在此遇天真皇人。寺外不遠,有一巨石“三峰石”,刻有“南無阿彌普賢菩薩”和“仙圭”等字,寺名即由此而來。殿右側數百米處,有一個深不可測的洞穴,傳說洞中有九位老仙人,故名九老洞。洞右有三皇臺,登臺遠眺,景色極美。舍利銅,F存仙峰寺舍利殿,高3.4米,共七層,通體敷金泊片,金光耀眼,玻璃護罩。民國初年,清葫和尚從尼泊爾請回舍利子二粒、貝葉經一部,存于銅塔之中,故僧人對此塔倍加珍重,建專殿供奉。此塔年限雖短,但制造精巧,亦是山中珍貴文物。
⑧ 洪椿坪:峨眉山重點八大寺廟之一。洪椿坪,始建于明朝,稱千佛庵;清時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樹而得名。傳為寶掌和尚結茅處。分為觀音殿、大雄寶殿和普賢殿,殿后供有達摩祖師象。洪椿坪內珍貴文物數不勝數。一是楹聯眾多,且品位較高;二是寺內藏有清制千佛蓮燈,雕鏤精美;三是寺內存有清朝乾隆年間的木制“正明司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寺院周圍山抱林擁,蔥郁幽靜,雨霧蒙蒙,千枝滴翠。千佛蓮燈
置洪椿坪寺內,純木質,高1.1米,直徑70厘米,七方型,枋上刻金龍(七條),昂頭翹尾,形象生動。全燈刻佛像500尊,形態各一,刻工精妙,令人贊嘆。叫人稱奇的是上刻有佛道之像,體現佛道共存,這種現象極為罕見。僧人說,此燈為民國初年重慶一匠人刻制,年代雖近,堪稱珍稀文物。
⑨大佛禪院。作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門戶,是前往峨眉祈福、朝拜的第一站,也是必去之地。大佛禪院原名大佛寺。大佛禪院在歷史上是著名的十方叢林寺院。
⑩初殿。這是全山最早建寺地之一,故曰“初殿”,但規模較小。宋時稱“初殿”,清康熙、乾隆年間寺院逐步擴建,清后期寺院被毀。其海拔1740米,相傳原為峨眉山蒲公的私宅。據史載:東漢明帝永平6年(公元63年),峨眉山神奇隱士蒲公采藥上山,在此處見鹿跡現如蓮花,遂尋蹤至峨眉山峰頂,忽現祥光。蒲公不解,去問西域寶掌和尚。寶掌云:“是普賢菩薩顯象之兆。”后人遂立此殿。另有一說則是蒲公歸后即改宅為寺。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502一549年在位)崇信佛教。相傳從印度來的寶掌和尚這時到了峨眉山,在洪椿坪后面山峰(后名寶掌峰)結茅住錫,為寶掌庵。稍后,有西域僧人阿羅婆多尊者來禮峨眉,觀山水環合,頗同西域化城寺地形,遂在此建道場。因山高無瓦,且易凍裂,故用木皮蓋殿,稱“木皮殿”(后改名大乘寺)。這時,淡然大師亦來峨眉山,駐錫中峰寺,弘傳佛法。
⑪光明寺、⑫圣水禪院等12座著名寺……
(2) 圣像文化
①峨眉山與"鎮山之寶″。 公元980年安坐于萬年寺高7.85米的普賢銅像作為峨眉山千年的鎮山之寶,高達48米的十方普賢金像更是登峰造極之作。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佛在景中,景在佛中,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無盡禪機。登上金頂,看到金、銀、銅三殿和潔白的朝圣大道環拱著十方普賢圣像,雄偉莊嚴、層次分明,暗含“西南方有山名光明,而普賢菩薩與其眷屬(門人)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之意,彰顯深厚的佛文化歷史底蘊和現代人聰明睿智的結晶的見證。 ②敦煌石窟。撰于唐大歷十一年(776)的《大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載,敦煌石窟中安置普賢、文殊等變相各一幅。說明唐代中國敦煌地方已有造此菩薩像的風氣。
(3) 法器文化。
嘉靖甲午(1534年)慧宗別傳禪師來峨眉,于峰頂飾新鐵瓦殿,創建新殿,鑄普賢銅像l尊、銅佛65尊于金頂。鑄普賢三身銅像供奉白水寺毗盧殿。于白龍洞外按《法華經》,以字計株,廣植楠柏,名“功德林”。并鑄銅鐘三口,分置白水寺、永延寺、圣積寺。圣積寺銅鐘最大,計二萬五千斤。神宗賜號“洪濟禪師”。隆慶二年(1568年)通天明徹大師來禮普賢,于千佛頂結茅駐錫。萬歷癸酉(1573年)在天門石下建一海會禪林,安住眾僧,持戒十年,道望日隆,聲聞朝廷。丁亥,賜紫衣袈裟及《龍藏》一部,并派太監給帑金莊嚴經閣,蓋以鐵瓦,賜額“護國草庵寺”。其弟子無窮大師,秉承師志,于萬歷十六年戊子(1588年)云游楚蜀,募鑄高三丈六尺千手千眼觀世音銅像一尊,迎回峨眉。辛卯赴京奏請慈宮,太后賜金敕建大佛寺,安奉大士銅像。并于萬年寺側建慈圣庵,供太后像及珍藏朝廷賞賜的經卷、袈裟、法器等物。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慈圣太后賜金,遣中貴二人,在白水普賢寺修建磚殿,覆罩普賢愿王銅像,經年始成。神宗朱翊鈞御題“圣壽萬年寺”額,為太后祝禧之意。白水普賢寺由此更名圣壽萬年寺。萬歷三十年(1602年),妙峰福登禪師募化,潞安沉王捐資數干金,鑄造金頂銅殿(稱金殿),又奉慈旨,“賜尚方金錢,置葺焚修常住若干,命方僧端潔者主之。”四方檀越亦慷慨捐助,共襄勝舉。興工于萬歷壬寅(1602年)春,成于次年癸卯秋。王題額“永明華藏寺”。萬歷四十二年,神宗朱翊鈞敕賜峨眉山永延寺藏經一部。
(4) 園林文化
清代,順治八年辛卯(1651年),貫之和尚率弟子可聞等在伏虎寺舊址重建“虎溪精舍”。十八年辛丑,川省大僚捐資重建伏虎寺,歷時20余年始成,殿宇十三重,宏敞輝煌,冠于全山?滴醯蹛坌掠X羅?玄燁御題“離垢園”三字懸于寺內,寓佛門圣地遠離塵垢之意?陕勍郊磐嬖谒轮軓V植杉楠柏樹,取名“布金林”,為峨眉山三大園林之一?滴跫鬃樱1684年)可聞增修藏經樓,命門人與峨去金陵化募藏經運回置放其中。
(5) 興寺文化。
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捐俸重修萬年寺、光相寺。三十八年(1699年),行能禪師改建初喜亭為洗象池。明時楚山禪師開建千佛庵,清初峨云禪師重建,乾隆四十三年火焚,以后又逐次修復。仙峰寺原系小庵,明萬歷間擴建為大寺,名慈延寺,清乾隆時泰安、玉升增修,改名仙峰寺。
(6) 遺產文化:1996年,峨眉山絕大部分文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圣壽萬年寺普賢銅鐵佛像、盧舍那觀音瓷佛像、阿彌陀佛銅像、三身銅佛像、華嚴三圣銅像、七佛造像、圣積銅鐘、普賢愿王銅印、智者禪師衣缽塔、飛來殿、無梁磚殿、清音閣、報國寺、華藏寺、萬年寺、離垢園、中峰寺、仙峰寺、圣水禪院、洗象池。
(7)建筑文化:這些寺廟或建于山梁之上,或筑于幽谷之中,或懸于絕壁之畔,備極壯麗,堪稱建筑史上的奇觀。其代表性建筑有白水寺無梁殿、伏虎寺、報國寺、雷音寺、清音閣、遇仙寺、金頂華藏寺等等。
(二)普賢故里因寺遠播。河南郟縣中原版"小峨眉"如意寺是普賢菩薩道故里。圣寺故事。河南郟縣小峨眉如意寺。普賢菩薩的出生、出家、成道地, 在河南省郟縣的如意寺。如意寺位于河南省郟縣城東南11公里的堂街鎮境內,群山之北,汝河之南。其山形似白象,又是普賢菩薩真身修道證果處,因此被中外佛教界譽為“普賢菩薩祖庭”。鷹城小峨眉,是紫云山的余脈,一峰獨聳,海拔187米。因其阻擋從西偏北過來的汝河,使之在這里折而北流,形成凸狀河灣,俗稱天下第一倒流河,實為蓋世奇觀,風水寶地。如意寺供奉的是普賢菩薩。清同治《郟縣志》記載:“陰山,亦名小峨眉,在縣東三十里,汝水經其下”。如意寺,始建于東漢,并建有七層寶塔,后因戰亂拆毀不斷。歷史上的如意寺,香火旺盛,是有名的寶剎,曾一度和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并稱為中原四大名剎。
菩薩故事。"皇姑"三姊妹的故事及傳說在中原大地廣為傳頌。①據香山大悲菩薩證道碑載:“山之東北,乃往過去有國王名莊王,有夫人名寶德。惟有三女,大者妙顏,次者妙音,小者妙善”。“王與夫人,二女,宮族,儼駕出城,來入香山。目睹妙善證道情景:‘天地震動,光明照耀,祥云周覆,天空發響’。乃見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身相端嚴,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睹菩薩形相,舉身自撲,撫膺號慟,揚聲懺悔:‘弟子從今以往,歸向三寶,以免前愆’。須臾,仙人復還本身,手眼完具,跌坐合掌,儼然而化,如入禪定”。妙顏隨即在郟縣小峨眉山修行證道,成佛后為普賢菩薩,如意寺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中國歷史最早的普賢菩薩道場!洞竺饕唤y志》中記載:“妙顏入山證道后,山上常有祥云舒布,隆冬雪霽,光耀可愛”。②昔有妙莊王,勤政愛民,廣施德政。其皇后端莊美麗,慈心悲憫。忽一日,熊盍賜夢,懷胎十月,口吐蓮花而生,令人詫異,遂用香湯沐浴,錦緞包裹,滿屋異香,生下妙顏,祥瑞呈獻。妙莊王大悅,在皇宮大擺宴席,載歌載舞。自此,國泰民安,妙莊王更加積德行義,國人戴之,鄰國百姓扶老攜幼,歸者如市。多有奇事出現,后經異人指點方知,妙顏面有蓮印,亦龍亦鳳,他日必成佛門龍象,應化萬千,唯有蓮記不變,十方如來應化之身,唯有普賢有蓮花不變之標識,主壽降福,佑我龍人,千年之后更是尊顯。蓮記,出生龍象之地,大貴大福,普度眾生,自然成了普賢應化的標志。普賢菩薩作為妙莊王的大女兒,民間稱之為大皇姑,成人后下嫁于寶象山旁的鳳山腳下,一心向佛,在寶象山如意寺修煉成果,后弘揚佛法于天下。佛教經典說,不修普賢行,終不成佛道。如今國家龍行,普賢比出。寺院以如意而聞名。清代順治15年,時任郟縣縣令的王沂,寫了一首“登小峨眉”,描寫了他登山時的心情及山寺美景:日暮登山頂,川原一望遙。云中三山塔,溪水流平橋。梵音塵心凈,河風酷暑消。忘情深坐久,菩薩靈光照。菩薩故事。 "大皇姑"(寶象山)傳說。菩薩三姊妹的故事在中原大地廣為傳頌。昔有妙莊王,勤政愛民,廣施德政。其皇后端莊美麗,慈心悲憫。忽一日,熊盍賜夢,懷胎十月,口吐蓮花而生,令人詫異,遂用香湯沐浴,錦緞包裹,滿屋異香,生下妙顏,祥瑞呈獻。妙莊王大悅,在皇宮大擺宴席,載歌載舞。自此,國泰民安,妙莊王更加積德行義,國人戴之,鄰國百姓扶老攜幼,歸者如市。及長,多有奇事出現,后經異人指點方知,妙顏面有蓮印,亦龍亦鳳,他日必成佛門龍象,應化萬千,唯有蓮記不變,十方如來應化之身,唯有普賢有蓮花不變之標識,主壽降福,佑我龍人,千年之后更是尊顯。蓮記,出生龍象之地,大貴大福,普度眾生,自然成了普賢應化的標志。普賢菩薩作為妙莊王的大女兒,民間稱之為大皇姑,成人后下嫁于寶象山旁的鳳山腳下,一心向佛,在寶象山如意寺修煉成果,后弘揚佛法于天下;使眠z跡。″ ③ " 皇姑姐妹"三個身世的傳說及遺跡。相鄰不過百米,有三個墳墓,分別埋葬著姐妹三個,當地人稱“皇姑墳”。其中一號墓葬埋葬著大皇姑妙顏,據說這是她的衣冠冢。這里還有姐妹三個在自家后花園澆花和飲用的蓮花井。附近還有修行的白雀寺,以及莊王運輸皇糧的運糧河,還有楚莊王出兵打仗時保留下來的遺址“擂鼓臺”等等。由此可知:妙顏公主出生在古城村,出家在白雀寺,修道證果在如意寺,布道在峨嵋山。如意寺是普賢菩薩的成道之地,是名副其實的普賢祖庭。④三皇姑妙善以德報怨,修成正果后,大姐妙顏二姐妙音受妹妹感化也出家修行,得道成佛,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史載:嵩岳之南二百余里,三山聳歭。南為香山,東為紫云山,北為小峨眉。香山寺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如意寺供奉的是普賢菩薩;紫云寺供奉的是文殊菩薩。這是平頂山境內的三座姐妹寺院。民間把這三尊菩薩稱為:一母同胞三姐妹。稱普賢菩薩為大皇姑妙顏;文殊菩薩為二皇姑妙音;觀音菩薩為三皇姑妙善。大姐在小峨眉如意寺修行,在此得道成佛后,被世人尊稱為普賢菩薩,后顯圣布道于四川峨嵋山;二姐妙音在紫云山紫云寺修行,亦得道成佛,被佛祖封為文殊菩薩,講道于五臺山;三姐妙善在香山寺修行,成佛后現千手千眼,后布道在普陀山。從此,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皆成為中國的佛教圣地。有唐代詩歌為證:三奇三絕兼三寶,三秀三幽三古寺。三圣辟開菩薩道,三女共敘話生平。佛教經典說,不修普賢行,終不成佛道。如今國家龍行,普賢比出。
五、普賢菩薩與"圣僧″文化
峨眉山之所以成為普賢道場,其原因就是在于唐末有為數眾多的青原一系(特別是曹洞宗)川籍僧人在峨眉山廣修寺宇、弘揚佛法,以青原系與《華嚴》的關系,可以認為正是青原系僧人將華嚴思想傳播至峨眉山,使普賢信仰在峨眉山初步形成。至北宋太宗時期,因五臺山已落入遼國勢力范圍,漢地傳統的佛教信仰圣地丟失,北宋朝庭乃大力扶持峨眉山,以太宗敕建普賢坐像銅佛像為標志,峨眉山普賢道場的地位終于確立,形成與五臺對峙之格局。
峨眉山客山籍高僧。歷代高僧大德也來山朝拜普賢菩薩。外地客籍僧人西禪、白水、澄照、正性、靈龕和尚等相繼來到峨眉山結茅、建寺,傳教弘法,牛心寺、華嚴寺、光相寺、西坡寺、靈巖寺、華藏寺等,就是這段時間建成。明末清初胡世安著《譯峨籟》卷六“宗鏡記”載:“唐?趙州和尚禮峨眉于放光臺,不登寶塔頂。僧問和尚云:何不到至極處,州云:三界之高,禪定可入;四方之曠,一念而至;唯有普賢,法界無邊”。“黃檗老人禮峨眉至睹佛臺,霧氣澄霽,曰:云何不見。僧問:不見什么?檗云:不見普賢”。
①寶掌和尚。 據現有資料,說佛教于漢代傳入峨眉山的,記述最早見于明末胡世安著《譯峨籟》,該書卷之六“宗鏡記”稱:“周威烈王時,有寶掌和尚名千歲,始生時,手掌有印文,來禮普賢,設像供養。 ″
②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
德宗皇帝講《華嚴》,被授以“清涼國師”的稱號。不久又參與翻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由他證義。以后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國師澄觀是華嚴菩薩化身。歷經九代帝王,當過七帝國師。大歷十一年,歷游五臺、峨嵋諸山,后仍回五臺,住大華嚴寺,行方等懺法。同時應寺主賢林之請講《華嚴經》,感覺《華嚴經》的舊疏文繁義約,發愿撰新《華嚴經疏》。 華嚴四祖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云:“西域相傳,《普賢行愿品》贊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廣《普賢行愿品》。以今觀之,理實然矣。”華嚴菩薩化身之清涼國師。 唐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被佛學界譽為“華嚴集大成者”、佛門弟子奠為華嚴四祖的澄觀(738-839),不遠數千里從山西五臺山來成都訪慧量大師精研“三論”,飛錫峨眉,常住普賢寺、中峰寺,長達4年之久。撰有《普賢行愿品疏》10卷,以“入法界緣起普行愿”為宗,并闡明“法界緣起”是《華嚴經》的宇宙觀,只有實踐普賢十大行愿,才能最終證得佛果,為普賢行愿從理論到實踐作了深化和普及,對普賢信仰的建立發展影響很大。
②繼業國師。宋太宗趙光義封繼業為紫衣國師,詔擇名山修持,供養終身。繼業遍游名山之后,來到峨眉,見山明水秀,恍若化城,便建延福寺(今牛心寺)常住。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朝遷派內侍張重駐節山中,莊嚴佛像,興建佛寺。次年,又遺內侍張仁瓚攜黃金三千兩擴建白水普賢寺,并于成都鑄造金銅普賢大士像奉安于寺中。像高7、8M,重約62噸,按《法華》、《楞嚴》經中所云:普賢乘六牙象,以眾生喜見身現相于峨眉山中。并重興六寺,敕全山各寺均供奉普賢,特設提典駐節普賢寺,掌管全山宗教事務與自然環境。宋太宗趙光義親撰一聯:“天真皇人問道之處,楚狂接輿隱逸之鄉”,贈給金頂光相寺(今華藏寺)。
宋仁宗趙禎于喜佑七年(公元1062年),頒降《發愿御書》,賜白水普賢寺。
③依止裕法師,他學《華嚴經》,很長時間但仍然沒有開悟成就。于是發大勇猛住于凈室中,精進受持,這樣過去三年。一天夜晚,夢見普賢菩薩現身指點傳授。醒來之后全部通達,如照鏡子一樣的清楚。
④印光大師。他將此《普賢行愿品》列為凈土五經之一,這也是弘一大師每天必持誦的功課之一。受持《普賢行愿品》感應
⑤德圓法師。出家為僧的德圓法師,開墾出了一片清凈優美的園子。栽植很多楮樹,在楮樹行間,鮮花香草點綴其中,很是清幽雅致。每次到園中去,都用香水澆灌楮樹,三年之后四處飄香。后來,用此樹造紙,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下筆才抄數行,即出現神奇之事情:只見字字放大光明。
⑥本煥長老。 本煥長老終身以奉行普賢行愿為志,以實踐菩薩道為任,建寺安僧、紹隆佛教;建立禪門儀軌規范,形成漢傳佛教叢林儀軌;承臨濟禪法,融入時代內容和長老自身對佛法的理解,形成有著鮮明個人特色的禪法,特別將《普賢行愿品》的精神融入到禪法中乃歷史首次。本煥長老為報恩父母,用血書寫《普賢行愿品》等經書,譽滿傳天下。他形象地稱呼老和尚禪法為“普愿禪”。
峨眉山本山籍(高)僧。公元9世紀中,唐武宗的“會昌滅佛”持續近10年之久,山中佛教曾一度中落。大約5年之后,元安大師的門徒慧通奉召來山,重建“三云、二水”。三云,即歸云寺(華業寺)、集云寺(中峰寺)、臥云寺(牛心寺);二水,即白水寺(萬年寺)、黑水寺。一時山中佛教隆盛,建寺如林。峨眉山佛教史上稱為“慧通中興”。蔣志卷四《高僧》的阿羅婆多尊者、晉釋慧持、隋智者大師、茂真尊名、唐三藏法師、昌福達道和尚、趙州、黃蘗老人、南泉老人、靈龕和尚、白水和尚、洞溪和尚、澄照大師、西禪和尚、慧覺禪師、正性和尚、羅漢和尚、布水巖和尚(原作“布衣嚴和尚”)、黃龍繼達禪師、黑水和尚、大乘和尚、東汀和尚等等條目,皆沿襲或取材于《蜀中廣記》,明果大師等少數幾條則移于其他卷什。
峨眉山佛教屬大乘佛教,僧徒多是臨濟宗、曹洞宗門人。峨眉山先后住僧人數以萬計,其中為弘揚峨眉山佛教有過貢獻的名僧有:晉代慧持、寶掌和尚;北朝東魏淡然大師;唐朝慧通禪師;宋代懷古大師、茂真和尚、密印禪師;明代廣濟禪師、別峰禪師、寶曇禪師、無窮禪師;現代圣欽和尚、普超和尚。
①慧持法師。新《峨眉縣志》(1991年版)宗教篇中,對峨眉山佛教流傳歷史稱:“現有關于四川最早佛教史料的文字記載則是起于東晉,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載,晉代高僧慧遠之弟慧持和尚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乃以晉隆安三年(399年)辭遠入蜀,受到蜀地刺史毛璩的熱情接待。不久上峨眉山,擇地建庵(址在今萬年寺),塑供普賢之像,取名普賢寺。是為山上笫一座比較正規的廟宇”。自稱“我乃是廬山東林寺慧遠法師的弟弟,名叫慧持。由于游峨眉山,到樹中入定”!端拇ㄊ≈。宗教志》稱,佛教傳入蜀地的明確記載為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吨袊鸾趟略捍笥^》(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中國佛教協會、經貿世界雜志社編)稱:“有史可稽的峨眉山佛教始于東晉隆安年間,凈土宗創始人之一慧持大師前來傳播,創建了全山第一座寺廟普賢寺(今萬年寺)”,“萬年寺始建于東晉,初名普賢寺,乃峨眉山第一座有史可稽的寺廟”。新《峨眉縣志》說慧持入蜀后上峨眉山建普賢寺弘揚佛法是可信的,符合他“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的心愿。且慧持入蜀后,四方慕德,所至成侶,到峨眉山建一寺院亦非難事。
②慧通禪師!抖朊假に{記》白水寺條稱:“萬年寺傳為晉時普賢寺,唐慧通禪師更名白水寺,宋時更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歷時更名圣壽萬年寺”。蔣志、印志均稱:“萬年寺創自晉時”,印光《峨眉山志》卷五,歷代高僧:“晉釋慧持者,遠公之弟,與兄共事道安法師,及安在襄陽,遠公東下,持亦俱行,初憩荊州上明寺,后適廬山,皆隨遠共止。持欲觀瞻峨眉,振錫山民岫,乃以晉隆安三年辭遠入蜀。到蜀止龍淵精舍,四方慕德,所至成侶。有升持堂者,號登龍門;鄢至羰12年,義熙八年卒于龍淵”。又據南宋時釋普濟撰《五燈會元》(白話全譯)“宋徽宗皇帝”條記載: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嘉州道旁一古樹被風吹折,里邊有一禪定和尚,徽宗命人抬入京城,讓西天總持三藏法師用磐使其從禪定中脫出,僖宗時(874—888年),慧通禪師入蜀,見峨眉山山巒起伏,地域寬廣,是弘揚佛法的好場所,他四處募化,并得朝廷資助,重興六寺。且以山相屬火,多遭回祿,遂改華嚴寺為歸云閣,改中峰寺為集云寺,改牛心寺為臥云寺,改普賢寺為白水寺,改華藏寺為黑水寺。以三云二水壓抑火星。經過慧通禪師等高僧大德的苦心經營,為佛教名山之形成創造了條件。
③明果大師。 晉代,資州人明果大師剃發龍游山,回蜀后來峨眉山修住,被乾明觀道士迎請住持,改觀為寺,即今之中峰寺。
④無窮禪師。明代萬歷年間,峨眉山高僧無窮禪師與性寬和尚為籌建大佛殿云游四;壷帘本,向慈圣太后化緣,恰逢印度圣僧到北京禮佛,并向皇上獻上《梵文貝葉經》一部,慈圣太后在布施千兩黃金之時將貝葉經賜予無窮禪師。
⑤繼業三藏大師。乾德二年(964年),繼業三藏大師奉詔入天竺求舍利及貝多葉書(佛經),至開寶九年始歸,復命后,帝聽其選擇名山修習,大師來峨眉山重建牛心寺以終老。
⑥茂真法師。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太宗詔令白水寺住持茂真入朝,賜詩嘉譽,并賜黃金三千兩,遣大夫張仁贊協理,鑄造普賢坐象銅佛像,通高7.2米,凈重62噸,供于白水寺內,改名白水普賢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虎寺、牛心院(今廣福寺)、雷洞祠、新殿(今接引殿)等,均建于宋代。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對白水普賢寺敕賜頗多。
⑦貫之和尚。清順治八年(1651)貫之和尚主持修建伏虎寺,此寺占地百畝,殿堂十三重,依坡而上,歷20年始竣工。其間貫之和尚及具體主其事的可聞和尚“朝昏竭蹶,鳩工庀材,繼以規矩準繩”,籌量規劃,不憚其勞。
此外,密印安民禪師。中峰寺密印安民禪師、別峰禪師,靈巖寺慧遠禪師等均為一代高僧,孝宗曾賜號慧遠為“佛海禪師”。同時,峨眉山僧人開始在峨眉縣境內鄉村修建寺廟,如普興場之普賢寺,龍池之中山寺,雙福之撥云山庵(今磁佛寺),城南之圣積寺等即是。
六、普賢信仰與普賢法門
(一)普賢"菩薩"信仰
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藥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貒,繼業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于今萬年寺內,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藝術價值極高。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圣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
"中國化″就是外來的佛教要變成中國的佛教,要為中國人民、為中國社會的文明進步服務,當前就是要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然后,他從印度佛教史上的普賢信仰、普賢信仰在中國的傳播、峨眉山的普賢信仰、《普賢行愿品》與十大愿、普賢法門在現代社會的運用等五方面進行了交流。普賢菩薩,為我國四大佛教菩薩之一!洞笕战洝吩疲浩召t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最善義。合起來說: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具足眾德,故以為名。據佛經說: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右侍,再加上佛的左侍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圣。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主管德和行。德,據說菩薩有增福延命之德;行,據說普賢菩薩發過大愿,要為佛教弘法盡力,所以,她的尊號是:大行普賢菩薩。我國各地佛教信徒對普賢菩薩的崇拜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其頂禮膜拜,虔誠之至,把她奉為“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神靈。說起普賢菩薩,必須與《華嚴經》聯在一起考察、研究。自古以來,佛教圈內,流行"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之說。
“富貴華嚴”一詞來源于明代憨山德清大師“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語。峨眉山為普賢道場,以《華嚴經》為宗,向教授通過出生珍貴、法界莊嚴、創派千年、圓融極致等四個方面顯示了普賢道場峨眉山的殊勝,提出當代峨眉山佛教引導眾生修習普賢法門,應當通過對峨眉勝景的親睹親歷親證、了知菩薩瑞相與佛之境界,從而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獲得精神的高貴與富有,如此,“富貴華嚴”便可在峨眉山生根、開花、結果!度A嚴經》講佛的境界,《法華經》說佛的見地,六百卷的《大般若》就說行持,說佛的行持,所以都是殊勝不可思議的經典。
(1)普賢菩薩與華嚴"三圣″、《華嚴經》因緣。
①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以智、普賢菩薩以行輔佐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來)。故“釋迦三尊”又被稱為“華嚴三圣”。毗盧遮那佛簡稱毗佛,毗盧遮那為梵文音譯,意譯為“光明普”、“太陽”。密宗認為毗盧遮那即“大日如來”(摩訶毗盧遮那),身上可以顯現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為密宗尊崇的主要偈像。漢化佛教認為,佛有法身、應身、報身三種身,一般指法身佛為毗盧遮那佛,應身佛為釋迦牟尼佛,報身佛為盧舍那佛。法身相對生身而言。釋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后生身雖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力是永恒的,他悟得的真理,傳播的佛教,即法是永存的。由于有法才有佛的存在,所以佛以法為身,稱為法身。普賢和文殊是吡盧舍那佛左右脅。佛教認為,普賢有“大行”,專司“理”、“德”,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藝術形象多騎白象。白象是普賢菩薩愿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征,所以峨眉山寺廟中的普賢塑像多騎白象,F在峨眉山的洗象池,傳說普賢菩薩每次騎象過此,必在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金頂,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為了歌頌普賢菩薩的功德,連纏生在冷杉枝干上的松蘿,當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賢線”,認為是普賢菩薩特意在懸崖陡壁上掛起這些長線,引渡信徒登絕頂。是在娑婆世界教化是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右脅侍菩薩是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三者合稱釋迦三尊。
A、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凈,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B、普賢菩薩,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斷道之后,鄰于極圣,故稱賢。
C、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意為妙德。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于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于毗盧遮那佛之右。轉之則右為智,左為理時,顯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華嚴三圣″之與《華嚴經》有著直接的關系,《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有三種譯本,以唐代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六品(《八十華嚴》)流傳最廣。經中宣說整個世界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的顯現,毗盧遮那佛就是這世界本身;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以及以菩提以修諸行而“頓入佛地”的思想。 《華嚴經》、《大日經》、《梵網經》等經中描繪了毗盧遮那佛莊嚴神妙、盡善盡美的佛國凈土——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又叫“蓮華藏世界”、“華藏莊嚴世界海”,是說毗盧遮那佛之凈土含藏于蓮花中。 《華嚴經》中說,大風輪之上有香水海,海中生大蓮 花,花中包藏著微塵數世界。香水海中的華藏世界不是一個,而是無數個,無數重,每個華藏世界中又有無數香水海、無數蓮花、無數華藏世界,一層一層,無有窮盡。所以,這個華藏世界即是無限宇宙。這個宇宙包藏著多層次世界,次第布列。人類居住的世俗世界,在第十三重。作為華藏世界教主和本體的毗盧遮那佛,與其得力助手文殊、普賢二菩薩組成這一龐大世界的最高主宰,即“華嚴三圣”。因為整個華藏世界都不過是毗盧遮那佛的顯現,所以文殊、普賢二位大菩薩,也可以說是他的化身和顯現。文殊表智德、證德、慧德、能信,普賢表理德、行德、定德、所信;理智相即,行證相應,定慧不二,能所相融,便是毗盧遮那佛!度A嚴經》中盧舍那佛“光明遍照”的宗教和哲學意義。在華嚴典籍中,普賢行愿是以積累個人的無限功德和拯救無量眾生為特點;普賢境界歸根到底就是盧舍那佛的境界;把無窮無盡的普賢行愿概括為十種廣大行愿,則是《四十華嚴》的創造。普賢菩薩的行愿法門本身就匯集了當時可能有的諸種解脫道路、解脫法門。漢譯佛經中的普賢菩薩和普賢行愿,認為在《華嚴經》的理論框架中,《盧舍那佛品》、《入法界品》、《如來性起品》是與普賢相關的三個重要板塊。其結論是,“不舍一切眾生”是全部《華嚴經》的基本精神,也是全部普賢行愿中體現出來的“菩薩精神”。
② 在《華嚴經》樹立的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信仰體系中,華嚴宗的前三位祖師,即杜順、智儼和法藏,都對普賢殊勝因緣。華嚴宗成立于盛唐,為最具特色的中國佛教宗派之一。該宗推杜順 (557-640)為初祖,智儼(620-668) 為二祖,而其實際創建人則是三祖法藏(643-712)。法藏嘗被武則天譽為賢首 (本為菩薩名),故該宗亦稱賢首宗,其說以法界緣起為根本思想,遂又稱法界宗。其以《華嚴經》為立論之主要經典,故通常以“華嚴”名其宗派!度A嚴經》是華嚴宗所依立論的經典,主要由早出的文殊類經典和后出的普賢類經典整合而成。因此,文殊和普賢成為該經樹立的兩位最重要的菩薩。在佛法的語境中,文殊代表般若智慧,代表對于佛性、真如的最高領悟,因具有這種最高覺悟,故文殊成了七佛之師、諸佛之母。凡文殊類經典都與般若空智相關。普賢代表行愿,代表實際的修證,代表將文殊的般若空智踐之于生活世界,透過萬千的差別事相而證取佛果的實際修行行為。從西晉的翻譯才有了此類經典(竺法護,《佛說如來興顯經》《度世品經》《普賢菩薩定義》等,即《華嚴經》中的性起品、離世間品、十定品)。唐代《八十華嚴》譯出后,人們發現,較之于東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中新增(《華藏世界品》、《十定品》)和擴展(《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的五品全是普賢類經典,這表明《華嚴經》在生成過程中有愈來愈普賢化的趨勢。華嚴類經典最早樹立的大菩薩是文殊,接著是有后來居上勢頭的普賢。他們格局特點,共同構成了華嚴菩薩的整體形象。 從杜順到法藏的菩薩信仰格局。華嚴宗的前三位祖師,即杜順、智儼和法藏,都有著重普賢、輕文殊的特點。華嚴三祖法藏則直呼其“神僧”。到宗密時期,華嚴初祖杜順已經被塑造為文殊的化身。法藏記載,杜順主張依華嚴修行,最重視“普賢”行。他對普賢的重視,也為其弟子智儼所繼承。智儼最有創新思想的著作之一:《華嚴一乘十玄門》的題目之下便標有“承杜順和上說”,表明此文繼承了杜順的思想。在該文一開頭,智儼就指出:“今且就此華嚴一部,通明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所言因者,謂方便緣修體窮位滿。即普賢是也。所言果者。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謂十佛世界海及離世間品。明十佛義是也。”在此,智儼將“因”只指普賢,就與之前華嚴學僧的見解完全不同,就引發了疑問。“問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賢是其因人耶。答雖復始起發于妙慧。圓滿在于稱周。是故隱于文殊,獨言普賢也。亦可文殊普賢據其始終,通明緣起也。”可以看出,智儼的答辯是針對地論師的觀點而發的,慧光一派重理論的官僧強調文殊象征“妙慧”,著重文殊,把象征行的普賢放在第二位。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三圣圓融”新說,最終確立了華嚴里菩薩信仰格局的體系。
{2) 普賢菩薩與華嚴宗、密宗因緣
普賢不但代表華嚴的行門,而且是密宗的開山祖師。在這個世間的密法是佛滅度之后六百年,龍樹菩薩傳下來的。龍樹的密法跟誰學的?龍樹菩薩開鐵塔,遇到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將密法傳授給他,他再傳到人間。金剛薩埵菩薩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也就是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不但代表華嚴宗,也代表了密宗。由此可知,華嚴乃是密宗之顯說;密宗就是華嚴之密說,顯密不二。黃念祖上師(黃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傳授密法,第一個就要求學密的人念《無量壽經》,受持本經。他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是密法的精髓。“普賢菩薩”在此代表凈密不二。這句‘阿彌陀佛’,即是無上的密咒,是密法的總綱?上е赖娜瞬欢。如果不是密法的總綱,密中之密,持名念佛往生,那有那么大的成就。不往生不能‘即身成佛’,往生才真正當生成就圓滿的佛果。
如敦煌遺書和俄藏黑水城文獻中《普賢行愿品》諸多版本的介紹和比勘,梳理和探討了這些版本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出現的原因。探討了華嚴字母即四十二字門的起源、性質與功用,以及對后來悉曇學、音韻學的影響。隨著《華嚴經?入法界品》不同譯本的出現與傳承,使四十二字門承載了更為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而且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從七世紀下半葉至九世紀上半葉的百余年間,由于統治者的崇信與提倡,以及佛教僧徒自身的弘宣,華嚴宗與密宗相率發展到鼎勝階段,成為此期皇室主導下的北方佛學的主流。
(3)普賢菩薩和《妙法蓮華經》、天臺宗因緣。念《法華經》和《華嚴經》感應錄中,普賢菩薩的感應就很多了。普賢菩薩是華嚴經的會主,法華經的最后一品中,普賢菩薩勸發,說聽聞法華經是普賢菩薩加持的功德。如果有人修法華經,不小心忘記了,普賢菩薩就會騎著六牙大象來給人摩頂加持。唐朝有一位功迥法師,六歲時,他母親就教他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十六歲出家,他少欲知足,十分借鑒,穿布衣,住茅棚。多年之后,法師想,我一個人靜修只能獨善其身,應該去弘法。后來就下山宣講《法華經》,有一次感應得普賢菩薩騎著六牙大象出現,大地都變成銀色。法師每次講到《藥草喻品》,天空就往往會下雨。修法華經的,要四種安樂行。修法華經后,就會不樂世樂,這也是普賢菩薩加持。誦經法師過很樸素的生活。修道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北宋的道琛法師,十八歲就出家,受具足戒。也由于他修法華三昧,感應普賢菩薩放光加持他,得無礙辯才。后來只要人有病苦,他就給他念經,并且施食給鬼神,病人就恢復健康。還有一個法師,每次念到普賢勸發品時,就看到普賢菩薩騎著六牙大象,出現在空中。歷代誦法華經感應普賢菩薩的很多,而這些都是精進修行,善根深厚者。普賢菩薩代表的是生命的富貴莊嚴的本質,跟普賢菩薩感應的人,都非一般凡夫。首先他生命要具足富貴的品質?春芏鄠饔,尤其是天臺宗的祖師,或者修法華經的法師,他們一般善根深厚。其一,童真入道為多,甚至從小就聽聞普門品。許多法師都發愿,要童真入道,不受污染。這類人修道方式和普通人就不一樣了。其二,持戒非常之精嚴。法華經中有安樂行。法華經中天人非常歡喜,念法華經久了,口中出甘露,感覺身心很安泰。人身上會臭味,是因為破戒的緣故。像許多法師念法華經,感應的天人來供養總總瑞祥。其三,修法華經的,修行非常之精進。有的法師一輩子念一萬多部法華經,甚至兩萬部。是非常了不起的。六祖壇經講法達念三千部法華經,來拜六祖,頭不著地?梢娫谔瞥瘯r,頌法華經已經形成風氣。其四,修法華經的人,成就也非常大。第一個世俗成就大。像唐朝清涼國師,常年住五臺山,就發了十個大愿。其中一個就是每天念法華經,普施有情。不僅是人道的,還有三惡道的眾生。修法華經的,也非常注重施食。像水陸法會,放蒙山,焰口,這都是天臺宗的祖師創造的。第二個,臨終也現種種瑞相,包括成就肉身,還有一個不思議的,就是舌根化成舍利。普賢菩薩發愿護持的經典不多,甚至說很少,唯獨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甚至加持念法華經眾生得種種功德。對《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和《觀普賢經》中的“普賢形象及普賢行法”做了比較研究,對其中存在的差異以及由此呈現出來的問題做了深入扎實的考察。從早期普賢崇拜及感應故事入手,分析了其與早期《法華經》信仰與流通的密切關系。早期的普賢崇拜及感應故事大多與《法華經》信仰有關,這與普賢菩薩作為《法華經》流通的護持者有密切關系。其中得到普賢護持者,又大多數屬于持誦《法華經》者,可見早期特別重視持誦經典,以持誦作為修行的主要法門。通過對天臺宗“法華三昧”觀的起源與流變的系統分析與考察,論述了普賢在天臺行法中的地位。她認為,“法華三昧”是根據《法華經》之精神、觀諸法實相之理的三昧行。“法華三昧”的最后境界是普賢乘六牙白象現于人前,修習“法華三昧”亦即“普賢道場”。普賢菩薩是顯密共尊的大菩薩,在密教中,普賢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關于寧瑪派與普賢法身說的關系,從“舊密”與普賢法身之說、“九乘”判教與普賢法身之地位,以及“大圓滿法”與普賢法身之境界三個層面,梳理、歸納和分析了寧瑪派對普賢法身佛或普賢法身境界所做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諸多解說。關于普賢菩薩與金剛乘的關系。金剛乘根據瑜伽觀想中的神變原則,創發了密教的金剛手為顯教之普賢菩薩的說法,并根據顯教菩薩受灌頂為密教金剛的說不得法,構建了普賢菩薩受灌頂并得金剛杵而為金剛手的說法,這與金剛乘構建其神祗體系的需要有關。
(4)普賢菩薩與凈土宗因緣。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開示:普賢十大行愿是凈宗修持的重要科目。凈土經典記載:參與無量壽如來法會的四眾弟子、諸菩薩聲聞以及天龍八部等,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愿!镀召t行愿品》中,普賢菩薩又以十大愿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ノ淖C知:普賢行愿與凈宗因緣甚深。十大行愿的內容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賢十大行愿的功行德用,超勝絕妙,實為凈業行持一大輔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難圓滿受持。于此,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便凸顯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誠如《無量壽經》(唐譯)所云:“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意為:十方眾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凈土,即是超勝普賢愿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愿只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圓滿。行超普賢表證念佛法門的殊勝,德遵普賢指陳凈業助行的必需?梢娖召t十大行愿與凈宗關聯甚密,凈業行人宜應關注并力行之。若想成就無上的佛果,就必須圓滿普賢行愿,修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普賢菩薩行愿品》的核心。其功德導歸西方極樂世界,由此說明善財童子所示現一生成佛的奧秘在阿彌陀佛那里。這就把凈土法門特別的價值彰顯出來。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到普皆回向,善財童子這位當機者稟白大乘普賢菩薩,將如何修習?善財童子代表了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恭敬請法,普賢菩薩逐一對十大愿王加以宣說!镀召t菩薩行愿品》的結穴歸根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以善財童子為代表的華藏海會一切菩薩要圓成無上佛果,皆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行愿第一的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均發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度A嚴經》與凈土法門有著密切的關聯,《普賢菩薩行愿品》可以簡易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打開華嚴全體的境界。大安法師對《華嚴經》與凈土法門關系精彩獨到,鞭辟入里的論述,詮釋祖師大德關于華藏世界等同于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立論,給凈土學人指明了修習經中之王的方向,也極大地提升了學人對《普賢菩薩行愿品》的好樂。近兩個小時的講授,為四眾弟子播下了熏修《華嚴》的善因。對法師在下階段關于《普賢菩薩行愿品》經文內容的主講,四眾翹首以待。對普賢十大行愿的深刻理解和系統闡釋,指出普賢十大行愿與“六度”、“四攝”一樣,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修證法門。它與“六度”、“四攝”的根本精神是一樣的,內容上也是相通的,而且有的內容詮釋得更為具體和深刻。對顯密經典中普賢十大行愿、普賢陀羅尼、普賢三昧和念誦儀軌的考察,認為雖然其中菩薩行愿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但是普賢菩薩行愿的根本宗旨并沒有改變。普賢十大行愿的基本結構進行了分析,并將其劃分為信佛敬佛、悔過向善、求法修法、濟生成就四個部分。他認為十大行愿之間及其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既各自獨立,異彩紛呈,又相互聯系,彼此融通,形成一個完整的佛教思想體系!镀召t行愿品》與中國彌陀凈土信仰的關系。他認為《普賢行愿品》中有關往生西方凈土的經文,為人們所普遍重視并廣為傳誦,成為聯系《華嚴經》、普賢菩薩和凈土信仰的紐帶。同時,由于《普賢行愿品》最后倡導回向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又為華嚴宗與凈土宗的融會架起了橋梁,成為“華嚴宗轉入凈土宗的樞紐”。以華嚴系經典為中心,考察了華嚴系經典中的文殊與普賢,普賢行愿與普賢境界,普賢行愿與普賢清凈剎土的關系,以及普賢行愿與西方凈土的關系。在清代,由于《普賢菩薩行愿品》中十大行愿與往生彌陀凈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受到凈土信仰者的重視。無論是被尊為凈土宗九祖的藕益智旭大師,還是作為居士佛教代表者的魏源,以及天臺宗的諦閑法師,均對普賢菩薩行愿極為重視,并大力提倡,從而推動了普賢菩薩信仰的普及和流傳。
(5)普賢菩薩與亞洲佛圈因緣
相傳東漢時,西域寶掌和尚來峨眉山建寺修廟。明代,緬甸和阿富汗友人送來玉雕佛像和貝葉經,斯里蘭卡友人送來佛牙。清代,日本友人松濤、朝鮮寶光和尚等來峨眉山題詠作畫。
(二)普賢十大愿、普賢法門
"能如普賢大士,十大愿王導歸極樂,以最極圓頓之法,普利九界眾生,故曰大導師"。普賢是等覺菩薩,古佛再來,他有智慧,他有德能,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幫助大眾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十法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1) 普賢信仰是中國獨有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所代表的智行悲愿其實是佛陀的四德,以四德化四山。他說,《華嚴》的核心就是兩個字:理、行,普賢菩薩精妙在行,他的座騎六牙白象因踏實前進也成為行的象征,佛家的理行與儒家的知行相當,知易行難,十二因緣第一就是無明,是輪回的源頭,無明即無知,如果通過學習能明白萬法之理,無明變“有”明后,就應當效法普賢菩薩,以十大愿指導我們的行,才能知行一致,最終達到華嚴圓融、知行圓融之境。
普賢行法所包含的“十愿”、“十忍”和“六根懺法”。
若人于此普賢愿,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愿,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凈愿。
對于此普賢愿王中的十大總愿或別愿,若有人能讀誦,受持,為人演說,如此修行所得殊勝功德果報,一切凡夫、聲聞、獨覺、菩薩圣位們是無法測知的,只有佛與佛才能證明了知,而且此人不久決定獲得菩提佛道。
若有人誦此普賢行愿,無須說他獲得所有善根,只說少分的善根,僅僅一念間的修持就可以圓滿一切善根功德,一切眾生的清凈愿望依此全部滿足。唐朝的清涼國師說:“這一品經文,是四十卷《華嚴經》的第四十卷,即是最后一品。此品文《華嚴經》的關鍵,修行的樞機。
經文雖短涵義卻很豐富?梢院喛梢砸,涵義深而遠?梢苑Q揚贊嘆可以廣為流通,可以受持可以作為修行人之寶”!受持《華嚴經》哪怕只有一句一偈,也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
(2) 普賢法門
① 普賢菩薩心咒 ōng suō gā yā suō hā 唵 梭 嘎呀 梭哈 普賢心咒,普賢心咒-佛法正 普賢心咒
②普賢菩薩與金剛乘
在密教中,普賢與金剛薩堙同體,列于金胎兩部曼荼羅中,是為密教普賢。金剛界曼荼羅中,為賢劫十六尊之一,安置于北方四菩薩之最下位,密號普攝金剛。胎藏界曼荼羅中,列于中臺八葉院之東南隅,身呈白肉色,戴五佛寶冠,密號真如金剛。此外,還有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修法,稱為普賢延命法。
(3) 法事文化
舉辦“僧眾托缽”、“水陸”、“茶會”、“禮佛參拜”、“祭祖傳供”、“萬盞明燈供普賢”、“誦經祈福”、“抄經”、“清明節追思”、“普賢菩薩圣誕”、“放生”以及“普賢文化藝術展”等多種形式的法會和文化活動,再現了當年“圣燈”盛況,讓人們感悟千古奇觀之神秘。
(4) 放生益事。
-寒山(文殊菩薩示現)問拾得(普賢菩薩示現):"放生可成佛否?"拾得答曰:"諸佛無心,惟以愛物為心。人能救物之苦,即能成就諸佛心愿矣!故一念慈悲,救一物命,是一念觀世音也;日日放生則慈悲日日增長,久久不息則念念流入觀世音大慈悲海矣。我心即是佛心,焉不成佛乎?"故知放生因緣非小善之所能比。
七、普賢菩薩道場與皇家文化
最早的是唐僖宗(874—888在位)敕建黑水寺,賜額“永明華藏”,又賜住持慧通禪師袈裟及諸供器。之后歷朝歷代帝王對峨眉俱有敕賜,其中宋太宗于太平興國五年(980)的敕賜別有意義。是年,嘉州(今樂山市)地方官以峨眉白水寺現祥云及丈六金身相奏,太宗以為祥瑞,于是遣使鑄普賢大士像,于寺內供養,這尊銅像通高7.4米,重62噸,至今仍供于萬年寺。公元10世紀,宋朝政權剛一建立,便下詔保護佛寺,頒印佛經,在山下的眉州、成都開刻《大藏經》五千余卷,刻成于開寶年間,故名《開寶藏》,極大地促進了峨眉山佛教的發展。公元964年,朝遷還特遺東京(今河南開封市)天壽院僧繼業等三百余人去印度求舍利、貝葉,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回國,行程萬里,歷時十二年。繼業等將梵經、舍利進獻朝遷,宋太宗趙光義封繼業為紫衣國師,詔擇名山修持,供養終身。繼業遍游名山之后,來到峨眉,見山明水秀,恍若化城,便建延福寺(今牛心寺)常住。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朝遷派內侍張重駐節山中,莊嚴佛像,興建佛寺。次年,又遺內侍張仁瓚攜黃金三千兩擴建白水普賢寺,并于成都鑄造金銅普賢大士像奉安于寺中。像高7、8M,重約62噸,按《法華》、《楞嚴》經中所云:普賢乘六牙象,以眾生喜見身現相于峨眉山中。并重興六寺,敕全山各寺均供奉普賢,特設提典駐節普賢寺,掌管全山宗教事務與自然環境。宋太宗趙光義親撰一聯:“天真皇人問道之處,楚狂接輿隱逸之鄉”,贈給金頂光相寺(今華藏寺)。宋仁宗趙禎于喜佑七年(公元1062年),頒降《發愿御書》,賜白水普賢寺。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山中藥師殿僧慧遠,應召入朝,于內宮一工設經筵,開講《華嚴經》。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中峰寺僧別峰,應召進京,引對于選德殿,開堂于靈隱山,度為宋孝宗編注的《圓覺經疏》作序。宋朝的十二代帝王,對山中各大寺均有賜贈。對“普賢信仰”的確立和發展,可謂功德無量。從此,峨眉山成為 “普賢道場”,
明代初期,明太祖敕封寶曇和尚為國師,并遣師來峨眉,重建鐵瓦殿。從唐宋至明初中期,峨眉山佛教平穩發展,寺院群初具規模,這是峨眉山佛教的發展期。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帝室的特別扶持,峨眉山寺院修建極多。無窮國師募鑄三丈六尺千手千眼觀音銅像一尊,慈圣皇太后敕金建大佛寺(今大佛禪院前身)以安奉觀音大士銅像;明萬歷二十九年慈圣太后賜金在白水普賢寺營造無梁磚殿,神宗又題“圣壽萬年寺”額為太后祝壽,從此白水寺更名為圣壽萬年寺;明萬歷三十年,妙峰禪師鑄金頂銅殿。明太祖朱元璋微時曾為皇覺寺僧,對佛教本有好感,曾敕封寶曇和尚為國師,洪武初遣師來峨眉山,重建鐵瓦殿。留蜀10年,道化大行。圓寂后,太祖賜詩二首,以昭其德。成化二年(1466年),普光殿毀于火,住持了鑒和尚募化,蜀王朱懷園捐資重修,經三年始成。清順治年間,貫之和尚在伏虎寺舊址重建“虎溪精舍”,康熙賜名報國寺,塑供佛像?滴醯鄣“峨眉山”題碑 ,及“秀甲天下”山石瀑布;康熙親題“離垢園”三字懸于寺內。從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由于帝王及地方官員的支持,峨眉山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此期的峨眉山寺院數量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這是峨眉山佛教的頂峰期。明清兩代的五百多年間,二十多位帝王對山中名寺古剎、高僧大德,均有敕賜和封贈。明代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特遺國師寶曇駐錫山下雙福鎮的普賢寺,振興佛去法,重建光相寺于西峰之巔,并造金鋼普賢大士像供于寺中;明憲宗朱見深剛一即位,便親為靈巖寺題名,以示吉祥;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蜀昭王于中峰寺營造普賢大士閣;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山西五臺山僧妙峰,奉旨來山營造普賢金殿于光相寺后,按“天圓地方”之說,建造無梁磚殿于普賢寺中。萬歷帝朱翊翊題“圣壽萬年寺”為額,普賢寺即稱萬所寺,沿襲至今。同時頒發“普賢愿王之寶”金印一枚。清代的十二位帝王,尤以康熙、乾隆兩代對山中佛教的發展更為青睞,興建佛寺30多座,賜贈《大藏經》多部,題贈詩詞、楹聯、寺額遍及全山各寺。佛教名山,馳譽中外。從清音閣后沿著黑龍江向西上行,沿途山壁多雕刻,較為著名的有朱元璋,唐太宗及康熙帝游山的摩崖石刻。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山中藥師殿僧慧遠,應召入朝,于內宮一工設經筵,開講《華嚴經》。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中峰寺僧別峰,應召進京,引對于選德殿,開堂于靈隱山,度為宋孝宗編注的《圓覺經疏》作序。宋朝的十二代帝王,對山中各大寺均有賜贈。對“普賢信仰”的確立和發展。
明清兩代的五百多年間,二十多位帝王對山中名寺古剎、高僧大德,均有敕賜和封贈。明代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特遺國師寶曇駐錫山下雙福鎮的普賢寺,振興佛去法,重建光相寺于西峰之巔,并造金鋼普賢大士像供于寺中;明憲宗朱見深剛一即位,便親為靈巖寺題名,以示吉祥;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蜀昭王于中峰寺營造普賢大士閣;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山西五臺山僧妙峰,奉旨來山營造普賢金殿于光相寺后,按“天圓地方”之說,建造無梁磚殿于普賢寺中。萬歷帝朱翊翊題“圣壽萬年寺”為額,普賢寺即稱萬所寺,沿襲至今。同時頒發“普賢愿王之寶”金印一枚?滴跛氖荒辏1702年),欽派一等侍衛海青等到峨眉山降香?滴醯圪n給峨眉山大批經卷及匾額、楹聯、詩文。賜降龍院“普賢愿王法寶”玉印一枚和“善覺寺”額,并賜住持元亨詩一首,以示褒獎。元亨即改降龍院為善覺寺,在院內建亭供奉玄燁像,報國主恩。清代的十二位帝王,尤以康熙、乾隆兩代對山中佛教的發展更為青睞,興建佛寺30多座,賜贈《大藏經》多部,題贈詩詞、楹聯、寺額遍及全山各寺。佛教名山,馳譽中外。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為千佛禪院(洪椿坪)御書“性?偤Φ滤,福林長涌吉祥云”聯語?滴跛氖辏1703年)賜名報國寺。
八、普賢菩薩與"行愿″倫理
普賢菩薩"行愿"倫理,就是所踐行的是以智慧上求無上佛果、以慈悲下化無量眾生的菩提道,就是力舉“六度”和“四攝”,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救度眾生為己任。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三曼多跋陀羅”,尊號是“大行普賢”,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普賢菩薩,位居等覺,證同于佛。將來成佛,名“智剛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現菩薩身,為諸佛長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薩智德、證德相對。文殊與普賢一同輔佐釋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為釋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薩駕獅子侍佛左方,普賢菩薩乘白象侍佛右方,顯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證相應,般若與三昧相即。所以有的寺院山門前會一邊立獅子,一邊立大象,代表理事圓融、知行合一。華嚴海會,由釋尊的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組合,一佛二菩薩,共稱“華嚴三圣”。在萬經之王的《華嚴經》中,文殊菩薩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能證之智;而普賢菩薩則表所信法界、所起萬行,以及所證境界。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面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所謂“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愿海浩無邊。端嚴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寶蓮。一切三昧皆自在,本來妙德盡周圓。寶威來贊娑婆化,靈威神通震大千。”我們習慣上說般若是諸佛之母,眾生修行以求智慧解脫,而龍樹菩薩更認為慈悲是智慧的根本:“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所以,生起大悲心是菩薩成就的一個重要條件。在佛教里,普賢菩薩被稱為“十大愿王”,就是發菩提心的最好說明。無邊的愿行昭示著普賢菩薩的殊勝之處,修持法門中,信、愿、行是成就佛道的基礎,修行的次第也稱為信、解、行、證,可見“行”在佛法中所占的地位。菩薩的愿有總愿與別愿之分,總愿就是四弘誓愿,即“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而別愿是因菩薩發心之不同而有所區別,如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有四十八愿,藥師佛發有十二大愿,普賢菩薩發有十大愿。菩薩的行愿就是行菩薩道。菩薩行具體構成的內容主要有“六度”和“四攝”,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救度眾生為己任。普賢菩薩的象征意義在于,修行者不僅要有大愿心,更須修大行,不僅信佛,更要行佛,重在“行學佛行”。弘一法師贊嘆曰:“愿得普賢真愿行,常樂利益諸眾生。”修行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也不是說給別人聽的,而是自己要真參實修,自覺自證。如江州崇勝御禪師的教化,有僧問:“如何是學人受用三昧?”師曰:“橫擔拄杖。”曰:“意旨如何?”師曰:“步步踏實。”生命中要提升我們的執行力與行動力,腳踏實地去聞思修。
①抄。后魏時代的王延明、王元熙,聰明、博學,曾用上等好香摻和金粉,抄寫了一百部《華嚴》。藏于妙香寶函之中,夜以繼日地奉持清凈齋戒,修行正道善法。由此感得此大經王放射五彩神光,把屋里屋外,照得一片光明。因親眼目睹此希奇景象、從而發菩提心的人,不可計數。
②誦。唐朝,安定郡的攀玄智,依止初祖杜順大師誦《華嚴經》。每次誦經之時,口中頻頻出現舍利子,總共累計獲得一百多粒。
③仿。彌伽多羅是師子國人,得到阿那含果位。后來游化到西太原寺,碰到很多人讀誦《華嚴經》,臉色忽變,驚奇地說:“沒想到此地也有《華嚴經》。”于是恭敬合掌十分歡喜地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功德不可思議。
④讀。有人只是對此《大方廣佛華嚴經》作了稱贊之后,洗手的水沾到蟲子螞蟻,它們即時命終都生于天上,何況受持讀誦思維觀察的功德呢?”
參考資料
1,《普賢行愿與和諧社會——“普賢與中國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華方田
2,《峨眉山得名的因緣與峨眉十景》清心居士 五臺山旅游網 2012-08-31
3,《普賢信仰與普賢道場》清心居士 五臺旅游網 2012-08-31
4,《普賢信仰的現代詮釋》溫金玉 人民政協報 2020年05月14日
5,《《高僧傳》普賢菩薩感應現身故事三則》佚名 鳳凰網華人佛教 2014年07月01日
6,《普賢信仰的現代詮釋》 溫金玉 人民政協報 2020-05-14
7, 《四川峨眉山佛教和普賢信仰簡史》佚名 峨眉山佛教網 2014年07月03日
8,《華嚴宗菩薩信仰的演變》共享文檔 2014-07-02 5頁
9, 《中國"文殊學"與文殊信仰"中國化"蘊涵 》昌興 華夏寺廟文化網 2020-07-13
10,《從佛學"五眼"看"五臺山″的信仰意蘊》 昌興 華夏寺廟文化網2020-06-12
11,《五臺山:一片穿越時空被鮮活文化故事浸泡的”清涼佛國″凈土》昌興 傳統文化扎根網 2020-04-25
12,《 從文殊信仰東傳中國"生根化、生活化、生態化″看“中國文殊學”表達意蘊》昌興 佛教在線
2020年06月07日
13,《"佛陀學″與佛陀文化的價值意蘊》昌興 佛教在線 2020年05月31日
14,《中國"文殊學"與文殊信仰"中國化"蘊涵》昌興 傳統文化網 2020-07-14
15,《中國"佛陀學″與佛陀文化的佛學表達意蘊》昌興 傳統文化網 2020-07-13
16,《"五眼"看"五臺山信仰″的佛教意蘊》昌興 中華傳統文化網2020-06-10
17,《從文殊信仰東傳中國"生根化、生活化、生態化″看“中國文殊學”》 昌興 中華傳統文化網2020-06-05
18,《從佛學"五眼"看"五臺山″的信仰意蘊》昌興 中華禪院2020年06-27
19,《中國"文殊學"與文殊信仰"中國化"詮釋意涵 》昌興- 知乎2020年6月7日
20,《 中國"文殊學"與文殊信仰"中國化"詮釋意涵》 昌興 佛學研究網[ZAKER新聞] 2020年7月12日
21,《 從佛學"五眼"看"五臺山″的信仰意蘊》昌興 佛學研究網[ZAKER新聞] 2020年6月27日
22,《峨眉山 : 一座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 " 佛國天堂 "》文 / 昌興 今日熱點 ZAKER新聞 佛學研究網 2020 年 8 月 24 日
23,《峨眉山: 一座中國西部唯一的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主題公園》國家旅游地理四川樂山8月23日(文/昌興 報道) 2020-08-23 17:46
24,《五臺山,一座穿越文化時空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集成“博物館”(圖)》國家旅游地理山西太原8月17日(文/昌興 報道 2020-08-18 14:11
25,《從文殊信仰東傳中國"生根化、生活化、生態化″看“中國文殊學”表達意蘊》昌興 佛教在線 2020年06月07日 13:39:00
26,《“清涼佛國”與東臺學》昌興 佛教在線 2020年05月08日
27,《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綸貫》黃高證達摩書院 2017-07-26
28,網上研究資料被釆用,一并鳴謝!
(責任編輯:土火)